(閱人閱己)颱風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金德

 作為一個澳門人,我從未像今年這樣深刻體會到自然力量的狂暴與人類的渺小。二O二五年的太平洋颱風季,接連襲來的「韋帕」「塔巴」和「樺加沙」三個超強颱風,讓這座小城在風雨中飄搖,也讓我對生命與家園有了新的思考。

 暑假伊始,七月的「韋帕」便拉開了風季的序幕。那時的我還沉浸在假期閒適中,直到看見新聞中民防中心啟動「即時預防狀態」的訊息,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低窪地區的商戶用沙袋堵住門檻,口岸關閉,公交停運,平日熙攘的街道瞬間空無一人。颱風登陸前,天空陰沉得彷彿要壓垮大地,風聲如野獸低吼,預示著一場風暴的降臨。

 而九月的「樺加沙」更令人膽顫心驚。氣象局提前預警將發出「十號風球」,全澳學校停課兩天。我人在家中,透過窗戶往外看,很多舖位都在忙著裝上防水閘,抬眼望向高層建築,密集地貼著各式各樣的「米字」膠紙,微信群裡的同學們在分享討論家中的防災準備,空氣中瀰漫著緊張與不安。颱風未至,擔憂已侵蝕了日常的平靜。登陸那夜,我蜷縮在家中,聽著狂風撞擊建築的轟鳴,彷彿整座城市都在顫抖。新聞裡的景象更是觸目驚心︰內港到筷子基一帶海水倒灌,水深及腰;路環的老樹被連根拔起,橫亙在馬路上;廣告牌扭曲成廢鐵,玻璃碎片散落如冰晶。

 但災難中也閃現人性的光輝。民防行動中心的志願者冒雨轉移低窪地區居民,旅遊業者協助滯留旅客調整行程,鄰居們分享食物和充電寶,在斷水斷電的黑暗中互相扶持。這些畫面讓我明白,颱風能摧毀建築,卻無法擊垮人與人之間的紐帶。

 我想起老師曾在課堂上講解,全球暖化導致海水升溫,極端天氣變得頻繁,颱風強度逐年增加。而澳門地勢低平、填海造陸等開發行為,或許也放大了風暴潮的威脅。地理課曾學過「防災韌性」,而本澳多年的防風經驗顯示,完善的預警系統、堅固的基礎設施和公眾教育缺一不可。近年來,政府明顯在防災減災方面加強了投入,民防機制和行動中心已運作有序,每年「水晶魚演練」定期進行,雨水泵房相繼建成,路環圍堤也開工了,總體來說已在改善,但老舊社區的排水系統薄弱這一歷史欠債也不是一下子便能還得清,看起來還得下一番工夫。

 「颱風年年有,今年特別多」,這句俗語在二O二五年顯得格外沉重。三場颱風如同一堂鮮活的自然課,教會我敬畏自然的力量,也珍惜人性的溫暖。作為青年一代,我們或許無法阻止颱風來襲,但能從減少碳排放、參與社區防災做起,為這座城市築起更堅實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