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綠色牧場,精細化養殖奶牛;使用清潔能源,打造低碳工廠;研發綠色環保包裝,實現循環利用……在素有「中國乳都」之稱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乳業正在經歷全產業鏈的低碳轉型。從牧場到餐桌,降碳減排實踐正在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
筆者近日走進中國知名乳品企業伊利集團的生產廠區,探訪一盒「綠色」牛奶背後的低碳實踐。位於呼和浩特市的伊利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是一處奶源地,奶牛存欄12000頭。作為乳業產業鏈的起點,這裡為奶牛打造了一個智能低碳的生活環境。
智能牛舍內,全智能無人擠奶機器人、飼餵機器人,以及推料機器人等高科技設備一應俱全。
「別看只是種草、養牛,畜牧業實則是碳排放大戶,特別是奶牛的腸道發酵會產生大量甲烷,排出體外後便成為畜牧業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伊利集團安全生產管理部環境、健康與安全管理總監安贇書告訴筆者。
安贇書介紹,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十幾年前,他們就開始對產業鏈進行碳盤查,從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來看,上游牧場等前端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佔到大頭。
為此,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做了很多減碳嘗試:調整飲食結構,給牛餵益生菌,甚至通過基因篩選,培育「低碳牛」;牛糞變廢為寶,通過固液分離,液態肥用於沼氣發電、還田,固態肥處理後鋪在牛場裡當作牛的「床褥子」;牛舍屋頂安裝光伏板,實現綠色發電……
「我們採用了種養一體化的降碳模式,即在牧場周邊種植精選的飼草,一方面牛糞還田提供飼草生長所需的養分,一方面飼草還能固碳,實現種植業和養殖業互相助力、增產降碳。」安贇書說。
離開牧場,筆者跟隨奶罐車來到幾公里外的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參觀牛奶的生產加工過程。
綠色裝配式建築,建設過程猶如搭積木,能節省大量能耗;先進的能量回收技術,實現冷能熱能循環利用,相當於每年節約標煤5000多噸;一步到位的牛奶除菌工藝,減少了處理環節,每年省下來的電足夠900多個四口之家用一年……
「建築設計、能源循環、生產工藝、物流倉儲等方面均採用了低碳環保工藝,全方位進行降碳減排。」伊利集團安全生產管理部環保專家董曉玲介紹。
廠房內智能化生產工藝令人印象深刻。在液態奶生產車間,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經過殺菌、配料、包裝等幾十道工序,高速灌裝機裡每秒能下線11包牛奶。
「我們自主研發出AI低碳生產平台,通過自學習AI算法與碳核算模型,能夠實時動態調節能源供需,同時監控清洗流程和資源利用情況,確保減碳效果可量化、可視化。」現場工作人員說。
此外,產品包裝遵循輕量化、可回收、可降解原則,使用環保包裝材料。「我們的包裝箱100%來自廢紙漿的回收利用,就連參觀通道里的垃圾桶也是用回收的牛奶盒製作而成。」工作人員告訴筆者。
筆者在商品展陳區拿起一款「碳中和」牛奶,發現包裝盒上印有樹葉形狀,醒目地寫著「碳中和」三個字。
「以這款『碳中和』牛奶為例,一提牛奶能中和約8.5公斤碳排放量,接近於一棵樹一年的碳吸收值。」董曉玲說,目前伊利已打造5家零碳工廠,推出6款零碳產品,並有44家工廠獲得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
在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貨架上琳瑯滿目的低碳牛奶產品吸引他們紛紛駐足。
「沒想到『碳中和』這個環保概念離我們的生活如此之近。」市民王娜說。
中國奶業協會發佈的《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25)》顯示,2024年,規模以上乳製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104.8億元,全國牛奶產量4079.4萬噸。近年來,在嚴格的質量安全監管下,中國奶業競爭力持續增強。同時,在全球氣候治理背景下,中國乳業不斷邁向綠色低碳發展。
伊利集團低碳發展管理總監孟毅表示,雖然要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還要走很長的路,但中國乳業的積極嘗試為全球乳業貢獻了新的低碳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