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皖遊(六)  圖文/平川

 今天的行程是參觀在安徽省的南部,位於黃山腳下的一座古老村落,名為宏村。它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最初名為弘村,為避乾隆皇帝「弘曆」之諱,更名為宏村。村內至今依然保留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其中明代建築有1幢,清代建築有102幢、民國時期的建築有34幢,而大部分都保存完好,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

 宏村以「牛」形布局,村內有完善的供水系統,是汪氏家族的聚居地。明朝永樂年間,汪氏族長請風水先生到村內勘察環境,重新為建築佈局,並將村西的河水引入村內,又開鑿了一條近一米寬的水圳,九曲十彎的為各家各戶提供生活用水。水圳在村落的中部,形成半月形的月沼,又在南部形成弓形的南湖,除了為宏村起了調節氣溫和美化環境的作用之外,也為宏村構成了獨特的風貌。

 宏村的「牛」形布局,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心,南湖為牛肚,蜿蜒的水圳為牛腸,民居的建築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形狀唯妙唯肖,故有「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的說法。在村口作為牛角的兩棵古樹,已是500多歲的高齡樹,一為紅楊樹,一為銀杏樹。據說每當村裡有人嫁娶,迎親或出閣隊伍,必先繞紅楊村一圈,方可出村,這是預示新人百年好合,洪福齊天;如果村裡有老人去世,壽棺必須繞村三周,寓意高福高壽,兒孫滿堂。

 那天團隊在經過一片片廣闊的油菜花田之後,便抵達宏村,在開始參觀之際,留意到有人在上空玩滑翔傘。宏村景致開揚,由於有自然水引入村內,又以「牛」的形態佈置村內水系,水流穿村而過,使村內形成月沼和南湖,而街巷與民居則圍繞著月沼來佈局,以石板鋪路,別具特色。團隊遊走村里,看到有居民在岸邊放著寫生的圖畫來兜售,村內各家各戶的門前都有水圳,據說從前村民都是在門前的水圳取水來做飯的,晚上就用那裡的水來洗衣服;路上又看到村民出售自製的臭豆腐,但見一團團的霉菌把浸泡著的豆腐團團圍著,看到就已經很嚇人了,更遑論會想到去買來吃了;路旁有掛著生曬的火腿,如有興趣,大可以買下來作手信的,還有一些油菜花也在享受著日光浴,大概這是村民的一種曬秋的方式。

 宏村的建築物主要是以住宅和私家園林為主,也有書院和祠堂等公共設施,大致保存得比較完整。那裡的徽州建築,大都注重雕飾,如木雕、石雕和磚雕,細膩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團隊那天到村內的汪氏宗祠參觀,它又稱樂敘堂或眾家廳,是宏村內唯一的明代建築,建於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祠堂由門樓廳、前院、議事廳、享堂等組成。樂敘堂的名字,是取秩敘敦倫、承履和樂之意,它的門樓廳保留了明代的建築風格特色,整個建築平面呈「凸」字形,正廳七開間,中有天井,前有圍廊,門旁有抱鼓石。全祠布柱70根,屬「滿堂柱」建造,月樑上的蓮花托及雕刻線條,樸素大方,中門高大,特顯家族的顯赫地位。門樓正中寫有「恩榮」二字,有家庭繁榮之意,斗拱樑架、梭柱等鏤刻精細,而四周都是精美的磚雕。◇(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