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拋「台灣之盾」 輿論指無助兩岸和平

 【香港中通社十月十三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施鑫岳)台灣當局領導人賴清德日前在「雙十」講話中首度提出要加速打造「台灣之盾」,並響應美方要求,承諾明年將軍費佔GDP比例提升至百分之三。輿論質疑,賴清德當局片面強調強化防務,根本無助化解兩岸和平問題;同時,龐大的軍費增長勢必對其它公共開支造成擠壓,最終不利於台灣社會整體安全與穩定。

 不少台媒與軍事專家在提及「台灣之盾」時,不約而同地將其與以色列的「鐵穹」和美國的「金穹」防空系統相關聯。這套防空系統計劃整合台軍現有的「愛國者」、「天弓」及「強弓」防空導彈,再搭配自研的激光系統,號稱將構建覆蓋高空到超低空的「全空域防衛能力」,能確保關鍵基礎設施免於空襲威脅。

 不過,外界對於這一橫空出世的概念並不買賬。外媒報道稱,該計劃目前仍處於擬定階段,具體細節尚未對外公佈。台灣《聯合報》援引「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的看法稱,防務建設絕不能空口白話,僅在口頭堆砌這些名詞,沒有真金白銀搭配具體規劃方案,最後任何政治承諾必然「跳票」,淪為口號。

 他也質疑,在賴清德宣佈前,從未有人聽過「台灣之盾」,軍方日前才公佈的防務報告書也隻字未提。顯然該計劃尚未成形定案,那目前進度究竟如何?到底只是單純的政治口號,還是已具備初步理念與作戰構想?

 台灣《中國時報》也提到,美國智庫曾估算,一套「鐵穹系統」的生產成本就超過一億美元。打造「台灣版鐵穹」至少需要二百多億美元的長期投入和巨額經費支撐,即便台灣防務預算升至GDP的百分之五,恐怕也難逃持續「燒錢」的困境。

 目前台灣防務預算約佔GDP的百分之二點五,台灣去年GDP大約是新台幣二十五點五萬億元,以去年總預算三萬億元來看,若未來軍費提高至GDP的百分之五,代表台灣整體預算中近半將投入軍事領域。龐大的軍費增長勢必對其它公共開支造成排擠,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關鍵領域的資源分配可能因此受到挑戰。換言之,民生與防務如何取得平衡,將是未來民進黨當局面臨的嚴峻課題。

 多位學者提醒,兩岸軍力差距明顯,台灣即使大幅提升軍費,也難以在軍事層面與大陸抗衡。過度投入軍事,反而可能導致資源使用失衡,壓縮社會發展與經濟韌性,形成長期負擔,最終不利於整體安全與社會穩定。

 台媒評論指出,民進黨當局頻頻宣揚「兩國論」、鼓吹「兩岸互不隸屬」,不僅無法為台灣爭取任何和平環境,反而會加劇兩岸對立。即使在美國協助下建成「台灣之盾」,也不會減少兩岸軍事衝突的危機。唯有排除戰爭的導火線,才是兩岸和平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