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十月十二日電】(許淑敏)午後的陽光透過窗戶灑落在香港演藝學院的琴房裡,二十九歲的沈靖韜十指在琴鍵上輕盈躍動,時而彈奏出溪流般清澈的旋律,時而迸發出朝陽般熱烈的樂章。一曲終了,他輕閉雙眼,雙手懸在半空,彷彿仍在回味音樂的餘韻。這份與鋼琴相融的專注,正是他「以琴為橋,聯結中西」的人生縮影。
採訪當日,他推門而入時,謙和的笑容讓人誤認是一位前來練琴的學生。可當指尖觸碰琴鍵,他瞬間切換至藝術家「模式」──東方韻味與西方經典,在他指間交織流淌。
今年六月,沈靖韜斬獲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冠軍。「作為中國人能在這樣的舞台上被認可,我很開心。」這項創立於一九六二年的頂級賽事首次迎來香港摘冠者。在他看來,這份榮譽反映出音樂的一個重要意義──聯結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與人群。
榮譽背後是家庭與恩師的滋養。沈靖韜的母親是鋼琴老師。他三歲學琴,六歲入讀香港演藝學院,師從著名鋼琴教育家黃懿倫教授。
「他活潑好動,但一坐到琴前卻變成另外一個人,眼裡全是對音樂的熱愛。」黃懿倫說,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沈靖韜對音樂的解讀,「他會用顏色、溫度去形容音樂,並把感受視覺化。」她回憶,某次沈靖韜彈奏一首傷感的曲目時,旋律格外動人。後來才知道,他在彈奏時代入一部動畫片里人物「尋父」的場景,用畫面賦予音樂更多情感。
這份獨特的音樂感受,讓沈靖韜在年少時便嶄露頭角,他先後獲得「第六屆亞洲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三、四年級組金獎、「第六十九屆施坦威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中國賽區總決賽(十一歲以下)組別總冠軍、「德國埃特林根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甲組冠軍等一系列獎項。
談及范.克萊本賽事,沈靖韜坦言這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展示自己所學的舞台。「通過調整心態逐漸適應,做最好的自己,分享音樂,而不是一味困在比賽的輸贏中。」
這源於熱愛和教育。黃懿倫坦言,沈靖韜很有天賦但絕非天才,音樂學習不是單純的文憑學習,而是德育培養的一部份,家庭教育很關鍵。
沈靖韜始終保持著對音樂的熱愛。「我經常覺得是在用琴聲表達說不出的話,音樂是情緒的出口。」他說。
鎂光燈下的少年成名並未讓沈靖韜急於鎖定職業方向。他坦言在二十一歲前,彈琴純粹是出於「好玩」。「我喜歡研究事物,喜歡探索,對很多東西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在哈佛大學攻讀商科時,他重新審視自己與音樂的關係,愈發清晰地意識到:音樂才是心底的熱愛。本科畢業後,他重返音樂領域,在二0二0年取得新英格蘭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碩士學位。這段跨界經歷,成為他藝術表達的獨特養份。「豐富的經歷,能讓表達更有內容。」
沈靖韜「中西合璧」的經歷,讓他能更容易深刻理解不同音樂作品的內涵。「接觸不同文化非常重要,但我的根基始終在中國文化裡。」
黃懿倫認為文化根基對音樂表達有著塑造作用。在其看來,中國鋼琴家在演繹西方古典音樂時,自帶一份優勢:「中國人從小習讀詩歌,把從中感受到的含蓄、奔放等意境融入演奏中,形成獨特風格。」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鋼琴家,沈靖韜感恩家鄉給予的藝術滋養。「我從小就能聽到世界級大師的演奏,得到名師指導,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習為我的職業生涯打下了紮實基礎。」
談及香港的藝術教育資源,香港演藝學院校長陳頌瑛指出,香港依託地理和政策優勢,在國際藝術交流中具備紐帶作用。演藝學院設立的青少年培養課程體系,旨在早期發掘和培養藝術新苗,通過系統專業訓練幫助他們向職業藝術道路邁進,沈靖韜正是這一體系的受益者。
沈靖韜與內地結緣于八歲時,他隨香港演藝學院赴上海和杭州演出,內地觀眾的掌聲讓他感受到音樂聯結人心的力量。二00八年,他拿下「第四屆鼓浪嶼鋼琴節暨青少年(專業)鋼琴比賽」少年組第一名,與內地的緣份愈發深厚。
如今,這份聯結仍在繼續。今年十一月,他將赴上海、杭州、深圳等地舉辦獨奏會。明年計劃走進更多內地城市。「能有機會接觸內地觀眾,分享音樂,很開心。」
今年六月三十日,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八周年活動上,沈靖韜演出獲獎曲目。台上演奏歡快,台下掌聲四起。「我特意選取具有慶祝氣氛的曲目,希望通過音樂把節日氣氛帶給觀眾。」
八月,他在香港開啟亞洲演出的首站。未來,他將踏上世界巡演之路。香港的「文化橋樑」地位,讓他懂得藝術交流的意義。「音樂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可以跨越所有語言和文化障礙,期待未來能去更多地方,站上更大舞台。」沈靖韜希望,自己成為「琴鍵上的文化使者」,促進中國文化「出海」與中西文化對話,讓更多人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