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獲沃爾夫獎的中國女性 在山水林石間找尋「人間煙火」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日電】(中新社記者曾玥)今年三月,國際最具影響力的學術獎項之一沃爾夫獎揭曉,中國建築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徐甜甜獲頒沃爾夫建築學獎。她憑藉傑出的建築設計「在經濟、社會、文化層面改變了中國鄉村的面貌」,成為首位獲得沃爾夫獎的中國女性。

 「我的設計審美調性傾向於『人間煙火』。」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徐甜甜如此概括。她生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蘿苜田,南方水鄉的成長環境讓她相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徐甜甜記得,故鄉的民居、水道、古橋、拱廊遍佈,水系與街巷相織,前屋後院形成延綿的活動空間,承載自由奔跑的兒時回憶。

 「後來我意識到,選擇建築也許和我童年時生活的傳統民居建築有關。」她說,即便離家已久,故鄉的建築始終縈繞心頭。「它不只是單體建築,而是歷史街區與自然環境的融合。這些空間渾然天成、充滿生機,是歷經數千年自然生長形成的有機肌理,和城市井格式規劃形態截然不同。」

 學生時代,徐甜甜先後赴清華大學、哈佛大學求學。她感受到,東方理念更注重建築與自然形成整體,西方教學則更強調單體建築的獨特性。學成歸來,徐甜甜集東西方融合的視角,既關注公共空間的建設,又重視中國文化的在地性表達。

 二0一四年起,她前往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參與古村保護項目,開啟長達十餘年的「松陽故事」,設計建造二十多座公共建築。

 「人們越來越希望能記住鄉愁,社會也對鄉村有新的期待。一些藝術家開始介入鄉村建設,新的生機正在萌芽。」徐甜甜的「建築針灸」理論自此萌發。

 她介紹,「建築針灸」旨在以最小干預實現最大效用,倡導在尊重鄉村的歷史文化、集體記憶與自然肌理的前提下,通過少量介入「對症施針」,激活當地的經濟文化潛能。

 在眾多應用案例中,徐甜甜對縉雲岩宕印象最深。

 浙江省縉雲縣擁有上千年人工採石的歷史,留存幾千處採石場遺跡。二0二一年,當地委託徐甜甜及其團隊,對具有代表性的九個岩宕進行生態活化利用。

 徐甜甜憶起,在改造過程中,村民主動提出在岩宕開設採石表演場地,「不想讓在地文化斷了根」。於是,她將廢棄採石場分別改造為岩宕書房、傳統婺劇展演地和採石文化的戶外展廳。施工期間,不少老石匠自發前來幫忙。建成時,他們熱淚盈眶。

 「這就是『人間煙火』。」於徐甜甜而言,建築意在賡續文脈,重塑文化自信、身份認同和歸屬感,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回應村民的生產需要和情感寄託。

 從縉雲岩宕、黃岩石窟、福建土樓的活化利用,到豆腐工坊、竹林劇場、石門廊橋的蝶變新生,細膩的女性視角及對美學的不懈追求,貫穿在徐甜甜的每一個建築作品裡。

 「建築是巧妙嵌入自然有機體系的一部份,蓋房子不是最終目的。」她認為,中國傳統建築觀講究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生,反映從生態、生產到生活的遞進關係,與中國人的宇宙觀、哲學觀一脈相承。

 因此,徐甜甜偏好優先使用天然材料進行建築改造,力求形成人與自然的「對話」。在藝術、經濟與社會價值相統一的審美尺度下,她將鄉土記憶與在地文化串珠成鏈,連綴起鄉村的「煙火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