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者何人)踏山無路 李蕭錕
大乘佛教之《中論》更進一步揭示其義:謂一切有與無,本即不存在;若見有見無之相,即是淺智之見、凡夫之見。所謂「無」,即「一切皆空」,蓋因諸法皆由因緣和合所生,故其本性即是「無」(空無自性)。
禪宗對於「無」字,則更為淋漓盡致,無所慧開禪師之《無門關》第一則「趙州狗子」:「參禪須透祖師關,妙悟要窮心路絕;祖關不透,心路不絕,盡是依草附木精靈。且道,如何是祖師關?只者一箇「無」字,乃宗門一關也。」
全書旨在闡明「無」之境地,同時,入悟應以「無」為「 門」,「無門」即是「門」(透祖關);妙契應以「無」為「路」,「無路」即是「路」(窮心路)也。
洞山良价欲勘驗雲居禪師是否悟道,問句犀利,電光石火,咄咄逼人,雲居則以無路之「無」,無念無住、隨緣自在、來去任運的省悟之心回話。
洞山苦無下手處,找不到破綻,最後,只能以讚嘆收場。(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