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呼和浩特十月一日電】(中新社記者張瑋)太陽升起時,來自內蒙古呼和浩特的蘇爾格推開蒙古包的門,坐在正燒火熬奶茶的額吉(蒙古語,母親之意)身邊,輕輕拉響心愛的馬頭琴。
今年夏天,青年馬頭琴演奏家蘇爾格跟隨大型民族管弦樂《蒙古馬》巡演走過大半個中國。「馬頭琴是將草原搬進記憶的靈魂之音。」這是蘇爾格收到來自各地觀眾的廣泛反饋。
馬頭琴,蒙古語稱「潮爾」,是流傳於蒙古族民間的一種兩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深受蒙古族民眾喜愛。在那達慕大會、婚禮、祭祀、家庭聚會等重要場合,馬頭琴演奏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耄耋之年的中國馬頭琴學會會長齊.寶力高,前不久剛結束內蒙古草原那達慕上的演出。說起馬頭琴,他向中新社記者介紹,「馬頭琴歷史悠久,是從唐宋時期拉弦樂器奚琴發展演變而來,成吉思汗時期流傳於民間。」
「馬頭琴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蘇和的白馬』。」齊.寶力高講述道,草原上有個少年叫蘇和,他救的一匹小白馬死於意外,為懷念白馬,蘇和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弦琴,並按白馬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頂部。從此,蘇和不管走到哪兒都帶著這把馬頭琴,他的琴聲也傳遍了整個草原。
馬頭琴琴身為木製,長約一米,由共鳴箱、琴桿、琴頭、弦軸、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份組成。早期的馬頭琴琴弦全都來自馬尾毛,外弦取公馬尾,承載低音,張力更強;內弦用母馬尾,適合高音旋律,柔軟順滑。「琴弦在草原上被視作連接人、樂器、動物與自然的紐帶。」齊.寶力高說。
這種琴弦怕潮、易斷,音色受環境、氣候影響很大。因此,現代製作中,琴弦材料逐漸過渡到尼龍絲、聚酯纖維、特種復合材料等,使其更耐拉、更穩定,音色穿透力更強。
馬頭琴音色接近人聲,柔美圓潤,擅長表現抒情、和緩的曲調,在演奏時常用於獨奏或民歌說唱的伴奏,也用於合奏。齊.寶力高相信馬頭琴是有「腦袋」的樂器。「有了腦袋,它就有了五臟;有了五臟,它就有了靈魂。」
在齊.寶力高數十年的藝術實踐中,他不斷吸取西方樂器的演奏技巧,經過無數次嘗試創新,改制了傳統馬頭琴的琴體及其聲源,統一了弓法和指法。古老的馬頭琴不再是演奏曲目有限、技巧各不相同的「小眾」樂器,而成為音色更加飽滿、可以演奏高難度作品、能與其他樂器合奏的現代樂器。
近年來,「安達組合」「杭蓋樂隊」等蒙古族樂隊以馬頭琴為特色,與搖滾樂完美適配,在國際舞台上巡演。馬頭琴蒼涼遼闊的音色,也被越來越多地用於電影配樂。
青年馬頭琴演奏家阿拉騰傲日格樂曾赴俄羅斯、意大利、芬蘭、挪威、日本、蒙古國等多國交流演出,他創作的馬頭琴曲《白馬》,展現了馬頭琴「奔騰」的氣勢,獲得海內外觀眾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