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日電】(記者郭超凱)今年7月,北京市遭遇極端強降雨,懷柔區琉璃廟鎮受災較為嚴重。聚焦民眾返鄉面臨的現實問題,懷柔區依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下稱綜治中心)機制模式,回應受災民眾困難訴求,助力重點村恢復重建,實現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
這一案例,是中國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成效的生動縮影,也有力詮釋了「進一扇門,解萬千愁」的服務理念。
對公眾而言,以往解決糾紛多依賴訴訟、仲裁等傳統路徑,而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走進綜治中心。尤其對那些處於情理與法理交叉地帶的「疑難雜症」,綜治中心正成為更高效的解決出口。
一段時期以來,中國各地著眼發展問題,建立行政服務中心等實體平台,為法人、自然人提供「最多跑一次」高效服務,有力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當前,面對統籌發展與安全的新要求,建立規範化綜治中心成為關鍵抓手。
中國綜治中心的規範化建設,走過了從制度確立到全面落地的歷程:2019年,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首次規定設立省、市、縣、鄉鎮(街道)綜治中心。2025年3月,中央政法委在福建廈門召開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規範化建設現場會(下稱「廈門會議」),對規範綜治中心建設進行部署。
「廈門會議」的召開,為全國縣級綜治中心升級換代按下「加速鍵」。截至8月初,全國2848個縣級綜治中心已正式運行起來,「到綜治中心能解決問題」逐漸成為共識。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綜合治理研究所所長袁振龍在接受中新社採訪時分析指出,中國在行政服務中心之外,推動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構建發展和安全協同的治理體系。行政服務中心「向前跑」推動發展,綜治中心「守後方」保障穩定,二者結合既確保發展有速度,又保證運行有質量,推動經濟社會良性循環、長治久安。
綜治中心何以成為「解憂服務站」?關鍵在於其充份整合各類資源力量,既方便民眾實現「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又改變了過去各部門力量分散、單打獨鬥的局面,讓民眾真切感受到「平安就在身邊」。
目前,全國99.9%的縣級綜治中心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或「綜治中心」統一命名並對外掛牌。各地縣級綜治中心普遍設立群眾接待大廳和綜合受理窗口,實現各類訴求「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
從全國範圍看,各地縣級綜治中心紛紛推動調解組織、行政主管部門、審判機關等各方面解紛資源入駐、輪駐,「攥指成拳」形成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整體合力。
數據顯示,全國縣級綜治中心調解組織入駐率已達100%,平均每個中心有1.7個調解組織常駐。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訪、人社等常駐部門入駐率均在70%以上,住建、衛健、婦聯等輪駐部門入駐率均達60%以上。
袁振龍指出,辦好綜治中心難在打破部門壁壘、破解「協調難」,而關鍵出路恰是踐行「綜合」理念,避免淪為單一部門的「升級版」。
職能和力量的整合,並非簡單做「加法」,而是以運行機制優化定分止爭,實現社會治理模式的系統性重塑。各地紛紛在規範完善綜治中心運行機制上下功夫,確保平台權責明晰、運轉順暢。
一系列數據印證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的顯著成效:81.5%的綜治中心建立受理告知單制度,確保訴求「接得住」;88.8%的綜治中心建立與入駐部門業務協同對接機制,確保訴求「轉得順」;84.7%的綜治中心建立「工作提示函」「風險預警函」機制,確保訴求「辦得好」……
「廈門會議」以來,全國縣級綜治中心化解矛盾糾紛128.5萬件,其中通過調解方式解決的達71.6%,綜治中心在吸附化解矛盾糾紛中的作用逐步顯現。
袁振龍表示,這充份說明綜治中心已成為吸附化解矛盾的「主陣地」,未來還需從完善入駐、機制建設、體系構建三方面發力,讓「各炒一盤菜」變成「共辦一桌席」,充份釋放綜治中心的綜合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