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頓冒著熱氣的住家飯  酪梨

 小時候,父母忙著上班,除了周日外,其餘日子我和姐姐都是吃奶奶煮的住家飯。奶奶是緬甸華僑,煮得一手好吃的東南亞風味家常小菜,她心情好的時候,會弄足料的魚湯粉、炸春卷或芒果醬炒豬肉;當然,廣東菜也難不倒她,她拿手的炸雞翼、腐乳通菜和花生雞腳湯……通通都是我的童年至愛。但有時奶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能只會把一些隔夜菜翻熱一下,及倒一小碟辣椒醬佐飯便成。

 到了筆者上中學的時候,適逢澳門經濟很差的周期,製衣業漸漸息微。筆者媽媽由以往的忙得不可開交,到那時變成一名家庭主婦,亦改由她擔起了照顧家人起居飲食的重任。媽媽是一位精緻的女士,上街前必定化妝,打扮企理,她固定會在週一到街市採購足一週份量的食材,那麼之後幾天都可以安心宅家。筆者那時週一的餐桌是最豐盛的,炒帶子、蒸魚、西蘭花蝦仁等,調味不重,因媽媽口味偏向清淡,重視以健康為主的飲食方針。至於其他的食材,如豬肉、菜心、急凍雞翼等,都會分別用保鮮袋包好貯放在冰箱,留待週二至週六使用。因此,筆者那時除了週一外,都是吃媽媽準備的剩菜加配料翻煮等創意菜式,對於年輕的孩子來說,天天「住家飯」真的很沉悶。哪怕某天父母心情大好不煮飯,外出飲茶或到餐廳用膳,街外的味精菜反而成了我的快樂泉源。

 現在,筆者已成家立室,我和丈夫「慶幸」每天忙於工作養家,雖然沒有家務助理幫忙,接送家務全部「一腳踢」,但感恩能維持溫馨的家庭生活。我下班時間較晚,若丈夫某些天較早下班的話,或會親自下廚,煮一些簡單的菜式,例如蕃茄蝦仁意大利麵;時間充裕的話,也會蒸寶貝們愛吃的銀鱈魚。但一週之中,始終有幾天無暇煮飯,唯有買三餸飯給寶貝當晚餐。其實購買三餸飯也不錯,至少餸菜偏向家常風味,新鮮非隔夜,通常我們會選蕃茄炒蛋、豬扒和白菜這類菜式,營養多樣且豐富,分分鐘比起自己買材料煮還更便宜,重點是節省下廚時間。雖然這些菜式或多或少會帶有味精,但一週吃一至兩次,且飯後多喝水,也沒甚麼大問題。

 每個年代的飲食文化皆有不同,在照顧寶貝的起居飲食上,我和丈夫未必天天能為她們做到住家飯,但筆者感恩自己能堅持事業,並得到家人的支持。新時代女性,除了「入得廚房,出得廳堂」,還要有獨立思維,不斷提升個人自身價值,以防與社會脫節。說易行難,但成功之路貴在堅持。偶然,我也想吃一頓熱騰騰的住家飯,這肯定是小時候討厭在家吃飯的我意想不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