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共同守護人類文明瑰寶 劉懷丕 許雪毅

 文化遺產承載著一個國家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既是各民族增強文化自信的精神坐標,也是激勵各國立足傳統、探索現代化新路的智慧燈塔。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於我們這一代人,也屬於子孫萬代」,強調「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7月25日,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在河南鄭州舉辦的上海合作組織媒體智庫峰會上發佈《共同守護人類文明瑰寶——新時代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與實踐》智庫報告。報告認為,守護文化遺產,既是向歷史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承諾。中華文明歷來讚賞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中國以負責任態度參與文化遺產領域全球治理。各國攜手以敬畏之心守護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以博大胸襟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必將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美美與共。

 中華五千多年文明血脈在保護傳承中永續流淌

 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璀璨瑰寶。在全球化與現代化雙重影響下,文化遺產保護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

 如何讓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在時代浪潮中生生不息?中國以歷史積澱為紙、創新實踐為筆,書寫出一份厚重的新時代答卷,以「保護根脈、挖掘價值、科技賦能、以人為本」的實踐探索,回答「何以文明」的永恆命題。

 「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目前,我國擁有76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這為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脈絡提供了直接依據。

 在法治層面,從「重視文物保護」,到「全面關注文物保護、傳承、利用」,再到「加強文物系統性保護和合理利用」……目前,中國已構建起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法治框架,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堅實有效的法律保障。

 更好傳承文化遺產,要始終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我國鼓勵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堅持社會效益優先,有效利用文物資源,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因地制宜推動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的有效利用。

 各地博物館觀眾數量「井噴式」增長,熒屏熱播的文博節目、頻頻出圈的文創產品點綴人民美好生活,北京冬奧會、杭州亞運會、成都大運會等國際盛會上文明印記吸引全球目光……璀璨的文化遺產正以多樣化方式和形態貼近生活,煥發時代光彩。

 不論是遺址勘探,或是文物修復,還是非遺活化,都離不開科技的加持。

 在形似青銅巨鼎的殷墟博物館,遊客不僅可以觀摩甲骨展廳展出的實體甲骨,還可以觸摸數字屏幕互動;在三星堆博物館,遊客可以借助最新裸眼立體技術,進入被「還原」的巨大考古方艙,沉浸式體驗考古發掘場景;不斷更新的「數字敦煌」讓茫茫大漠中石窟內的珍貴文物「飛」向世界各地……近年來,中國文物工作者探索文化遺產保護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既提升文物考古、保護修復的科技含量,又激發文化遺產展示傳播的創新力、吸引力。

 報告認為,我國在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理念的同時,注重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充分發揮了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歷史古都大遺址保護難度大、成本高、矛盾多,尤其需要在規劃和保護、發展和利用之間取得平衡。在河南洛陽,當地政府採取「避開老城建新城」等措施,探索規劃引領、科學考古、一址一策等方式,在保護文物的同時,讓文物古跡從地下「走」到地上,讓大遺址重綻光彩,使老百姓生活受益。

 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長河從未斷流,文明基因正植入新一代血脈,也融入現代生產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