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春九月十六日電】(記者郭佳)中國科研團隊綜合運用多種前沿科技手段,於近日成功破譯一套一千六百年前鮮卑甲騎具裝的「生物密碼」,首次發現古代甲胄製作中使用羊源材料的關鍵證據。
記者十六日採訪該團隊成員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徐陽、崔銀秋團隊及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肖俊濤,獲悉上述消息。
鮮卑崛起於歐亞草原,強大的騎兵部隊是其軍事核心。由於文獻記載有限且保存完好的鎧甲實物稀缺,學界對鮮卑騎兵武器裝備,特別是作為核心防護的甲胄,長期以來認知模糊。甲胄作為古代軍事科技的集大成者,是解讀當時作戰理念、資源調動與文化交流的關鍵物證。
本研究對象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可復原甲騎具裝實物──出土於遼寧北票喇嘛洞墓地的珍貴遺存。徐陽副教授帶領博士生楊莎莎從腐蝕嚴重的甲片殘留物中,精準識別出蛋白質信息,解開了這套國寶級甲胄的材質之謎。
研究表明,這套甲胄從結構設計到材質加工均體現出高度的技術成熟度,證明鮮卑在公元四世紀至五世紀已具備先進的甲胄製造能力。古蛋白質組學分析首次證實,甲胄製作中使用了羊源材料,這一發現填補了古代遊牧民族甲胄材質研究的空白,為探討當時草原地區的動物資源利用、畜牧業發展與軍事手工業的關聯提供了直接證據。
據介紹,古蛋白質組學是以古代蛋白質為研究對象,融合分子生物學、古生物學和考古學等多學科技術的新興研究領域。依托先進的生物質譜技術與系統蛋白組學方法,從骨骼、牙齒、陶器殘留等多種考古材料中獲取蛋白質分子信息,進而追溯人類起源、遷徙擴散和生計方式,更為揭示動物馴化、畜牧與手工業技術變遷等重要歷史進程提供了全新視角。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生物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