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藝珠海報道】早上七點半的澳門,海風帶著鮮味。載著內地海鮮的貨車陸續到達澳門水上街市周邊,陶鍵續開始清點到貨,青蟹、鮑魚、東星斑……他經營的洪陶海產配送有限公司給澳門各大超市、農貿市場、酒店等供應水產品,「食材更新鮮了,種類也豐富了。」對這些年的變化,他感受很深。
從「有得食」到「食得好」,是粵澳民生物資「綠色通道」持續暢通的生動注腳。「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系列惠及民生的海關舉措,落實到港澳居民一日三餐,具體可感、滋味鮮美。
食材供應「鮮」時效
陶鍵續進購的這些海鮮,是一個多小時前從珠海隆盛水產品有限公司加工配送中心出發,經拱北口岸運送過去的。滿滿十幾車廂的各類冰鮮水產品,都趕在天微亮時運上澳門早市。
目前,內地供澳門冰鮮水產品百分之一百來源於拱北海關關區企業,一直存在批次多、品種雜、通關時效要求高等特點。二零二三年八月拱北海關與澳門市政署共同推出了「三聯三同」監管模式,實現了風險可控下的快速驗放。
從冷鏈車廂到百姓餐桌,效率的提升讓「鮮」字有了更實在的分量。兩年前,拱北海關所屬香洲海關查檢科科長李攀,參與了該模式下首批貨物的監管:「這兩年間,我們實現了供澳冰鮮水產品『隨產隨檢、隨檢隨放』,企業申報批次減少百分之九十九,海關查檢作業時效提升近百分之五十八。」
百姓餐桌「新」滋味
除了新鮮度,還要新鮮感。過去,澳門的進口國外水果主要依賴香港拆運配送,品種少、價格高。轉變發生在今年一月份,隨著澳門市場多樣化需求和高品質追求,拱北海關與澳門市政署共同推出進口國外水果經內地直供澳門的檢驗檢疫監管合作模式,實現了內地進口國外水果出口澳門「零」的突破。
據統計,二零二五年一至八月經內地供澳的進口國外水果達二百四十六噸,其中第二季度供應量比第一季度增長了五倍以上,共涉及九個境外國家的十七種水果。
灣區民生「寬」通道
二零二三年四月,習近平總書記赴廣東視察時,賦予粵港澳大灣區「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品質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戰略定位。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深化「一國兩制」實踐、促進民生融合、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重點舉措。
「十四五」規劃期間,拱北海關深入推進智慧海關建設和「智關強國」行動,實施「三聯三同」監管模式、國外進口水果直供澳門等多項改革,推進著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制度性創新。六年前,港珠澳大橋開通,經過硬體設施、通關政策的持續優化,現已成為「灣區物流大動脈」。如今,供港澳民生物資通道越拓越寬,虹吸效應日益突顯,近一年供港鮮活農食產品企業新增五家,珠海市東盛實業有限公司就在去年從深圳搬遷至珠海。
目前,拱北海關與港澳有關部門簽署並實施合作檔十九份,在通關協作、檢驗檢疫等多個領域實現十個全國首創舉措。「十四五」期間(二零二一年一月至二零二五年八月),經拱北海關監管驗放供港、澳蔬菜、水果、禽肉、水產品等農產品一百九十四點一萬噸,較「十三五」同期(下同)增加百分之四十三點七;貨值三百三十三億元,增長百分之一百二十六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