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僑鄉青田的「西餐大師」計劃   吳帥帥

 上午10點,位於浙江省青田縣的維塔西餐廳門口,等待用餐的食客已經排起隊,其中大多是外地趕來的遊客。這裡最受歡迎的單品是一款意式四季披薩,一張披薩包含四種正宗的意大利口味。

 在中國其他城市努力推廣本地傳統美食的時候,青田縣卻另辟蹊徑,用超過100家的各類西點、西餐店吸引人流。

 青田縣位於浙江省南部,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數據顯示,青田縣目前約有38.1萬華人華僑,分佈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早年華僑外出謀生,幹得最多就是餐飲業。之前有個不完全統計,青田華僑在全球開設的各類餐飲店就有5000多家。」維塔西餐廳創始人楊海傑說,1997年出國的他,早年間一直在意大利從事烹飪相關工作。

 「在工廠做過炊事工,後來正兒八經到意大利餐廳工作。」楊海傑說,靠著比其他人勤勞刻苦,閒下來就多看多學,兩年後他就結合當地人口味開了一家融合餐廳,並一直從事餐飲行業。

 最近20年,帶著國外的生活經歷和創業經驗,海外青田人開啟了回國創業熱潮。青田僑鄉進口商品城成了華僑返鄉的縮影,2015年正式開業後,各類進口商品已達10萬多種。

 「不誇張地說,在青田你能找到市面上最地道的西餐食材、調料。」楊海傑說,西餐既是華僑離不開的日常飲食,也是對這些進口商品品質最有說服力的呈現。

 近年來,像楊海傑創辦的維塔西餐廳一樣,青田的咖啡店、西點房、西餐館也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遍和多元。

 一組數據顯示了青田西餐的消費力:這座常住人口30多萬的小城每年要消費牛排217萬份、咖啡豆120多噸,葡萄酒年交易額超過70億元人民幣……

 「不僅帶動旅遊消費,西餐本身就是很大的市場。青田人從事西餐也有獨特的優勢。」青田餐飲業協會會長滕亮說,青田人餐飲業積累的供應鏈資源、管理經驗,以及對西餐文化、技藝的理解,都能幫助更多希望從事西點、西餐行業的創業者。

 2018年起,青田縣委、縣政府開始將西餐作為重要產業培育謀劃:從一杯咖啡的萃取、拉花到一塊西班牙火腿切片,從一杯紅酒的品鑒到一款網紅甜品的製作,青田縣開始通過專業從事餐飲的華僑搭建平台、聯繫師資等,開設各類培訓課程。

 青田縣西餐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陳俊一介紹說,產業培育首先從人才培養開始,從2018年至今,青田縣已形成十類西餐培訓課程,包括咖啡師、品酒師、西點師等;建設「西餐大師」實訓基地11個,基本實現市場化運營;開展線上線下培訓200餘期,培訓學員3萬人次,帶動創業就業6000多人。

 「只要想學西餐,都可以來青田。」陳俊一說,借助華僑資源,定期會邀請海外知名廚藝大師來青田實地教學。

 今年3月,西班牙國際火腿切割師學院創始人赫蘇斯·塞拉諾就曾受邀來到青田,除了示範如何切割、擺盤等技巧外,還主辦了哈蒙歷史文化的講座。

 除人員培訓外,青田縣還進一步推動西餐店品牌化打造。「達到我們的標準和要求,就可以掛『青田西餐大師』品牌。」陳俊一說。

 2024年,為進一步引導西餐產業發展,青田縣專門成立「西餐產業發展中心」這一特殊的職能部門,負責西餐產業發展。

 經過品牌培育,目前掛牌的「青田西餐大師」門店累計已達25家,其中13家開設在青田縣外的杭州、泉州等地。

 前不久,青田縣對外發佈西餐扶持政策,例如對開設「青田西餐大師」品牌店的創業者,給予50%或總額不超過30萬元人民幣的裝修補助、提供技能培訓支持等。

 滕亮說,隨著時代發展,西餐對中國人而言已不再是「嚐新鮮」的低頻消費,而是一種日常選擇;連鎖西餐品牌也不再是市場唯一的寵兒。

 「一些既有西餐正宗風味,還有融合創新的獨立小店反而更受歡迎。我們希望通過更好的培訓讓好的西餐店走進中國更多中小城市、下沉市場。」滕亮說。

 為推動西餐產業進一步走出青田,除培訓外,青田縣還出台相應政策,並選擇優質企業進入「青田西餐大師」品牌的原料供應鏈。

 「80後」西點師潘迪毅曾獲2017年世界青年法式西點師大賽金獎,他開設的線上甜品付費課程時常學員爆滿。兩年前,他曾擔任「青田西餐大師」西點培訓師。

 如今,潘迪毅正將自己的產品納入青田西餐供應鏈體系。「我現在推出的產品主要是太妃糖,後續還會上新用青田本地稻米生產的米面包等產品,供應我們的西餐門店。」

 滕亮說,在青田,許多西餐店也勇於對菜品進行本土化創新,比如搭配梅乾菜的披薩、融合西餐調味的山粉餃等。

 「我們所做的就是希望能讓西餐在中國更有吸引力。」滕亮說,甚至有很多從小吃慣西餐的「僑二代」還更喜歡青田的西餐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