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老家所在的縣屬於老區,有三分之一的鄉鎮,處在湘贛兩省交界之地。那裡山高林密路陡,真正望山跑死馬。民居連片的屋場甚少,多分住在山腰、山坳、山窩、山腳,往往兜兜轉轉幾里路才能看到一戶人家。早些年我們市(下轄10個縣市區)甄審出50個貧困村,我們縣就佔了30個,且多集中在那些山裡。
山民們雖有豐富的竹木資源,但如若無人前去收購,他們就只能守著幾畝薄梯田過活。而願意進山的商販,又無不把價錢壓到極低。賣一茬竹木之後,又得栽種造林然後等好多年才能成材,才再有進賬。
一些稍有文化之人,紛紛外出打工。賺到錢之後,就到縣城或鄉政府所在地買房甚或租房。欠缺膽量與知識的山民,可就只得捱苦了,並且還連累下一代。比如在近年拼校撤校的風潮中,山裡更無法幸免。那些生長在山裡又是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學都極其不易。
我一個高中時的同學,就是那山裡人。他得知澳門有個社團(其實是澳門閱讀寫作促進會),在我們縣的一些鄉村中小學捐贈課外讀物,而我又剛好在澳門後,就央求我,可否聯繫那社團,也捐些讀物給他們村上的學校。
澳門閱讀寫作促進會是一個細小的社團,多年來一直致力募捐,在一眾善心人士的支持下,在貴州與江西一些貧困偏遠的鄉村學校捐書贈物。他們的理念就是想讓更多的鄉村孩子,通過課外讀物,開闊眼界,陶冶情操,了解外邊的世界。
我聯繫上同學所在村子學校的負責人,姑且稱其為校長吧,得知那裡叫上坪,以前有一所完整小學,鼎盛時期學生200多人,現在僅剩低年級,成了一個教學點,學生也只有12個,老師4人。如果不是那些孩子年幼,加上路遠,還有他們的家庭實在無力承擔他們在外寄宿的費用,上坪小學也就不存在了。
那校長說,課外讀物也需要,但如果可能的話,請給幾個書包,有些孩子的家庭,極在困難,連書包都買不起。我把這話轉告澳門閱讀寫作促進會的義工,他們回覆我,會考慮對方的需求。
過了一段時間,澳門閱讀寫作促進會的負責人告訴我,圖書和書包已經網購寄出,按照每個學生一本書外加一個書包的方式,捐贈了12本書和12個書包。我立即聯繫學校的校長,叮囑對方留意手機上的提貨信息。
每個孩子都能得到一個書包,這可能出於校長的預料。可以想象,當孩子們從老師手裡接過嶄新的書包時,那種喜悅之情,應該是難以言表的吧!這些捐贈之物,宛如涓涓細流,滋潤著他們的心田。亦如縷縷陽光,溫暖著他們幼小的身軀。在他們成長乃至成年之後,那個千里之外,稱為澳門的地方,定然會被他們銘記和感激。在他們心目中,澳門就成了慈善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