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傳真)澳門會展業的陣痛期 陳青青

眼下澳門的會展,在經歷三年新冠疫情的沉靜期之後,算是復蘇並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卻出現增量不增收,甚至是收入銳減的情形。套用俗話來講,就是既不旺丁,也不旺財。

據權威部門統計,今年上半年,澳門會展共計918項,按年增加29.3%,多了208場。平均下來,每天就增加一場半,但總的入場觀眾卻減少11.2%,收入更是下跌26.5%。參展的人數減少,消費自然難以跟上,總體收入,哪能增加?這是順理成章之事。

其實,許多專業性的展覽,就是普通觀眾再多,也沒有用。而真正需要的,是專業觀眾。專業觀眾又從哪來呢?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國內地。這又涉及到簽證問題了。內地民眾到澳門,目前,除廣東,又特別是珠海,算是比較方便,其他地方,還是嚴格限制。此一問題,需要澳門政府,與國家相關部委協調。在參展事項上,實行特殊簽證政策,隨時可簽,或者落地簽。如果不行,此種局面,將很難改變。

另外,澳門要發展會展業,作為經濟適度多元化的舉措之一,本身並沒有錯,還可算是明智之舉。如若要求澳門民眾大力支持,也不算過分。畢竟,發展會展業,澳門整體經濟受益良多,澳門民眾也能從中得益。但市民不可能天天去參觀展覽吧?更不可能放棄自己的本職工作,圍繞會展而轉。只能是偶爾客串一下,偶爾湊湊熱鬧,偶爾去消費一下。

故澳門會展業,面臨陣痛期的問題上,如何迎對,考驗政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