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湖北十堰八月二十八日電】(中新社記者梁婷)「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隨著銀針上下翻飛,巧手揚抑之間,喜鵲展翅的形象躍然眼前。七夕節臨近,五十歲的張春梅正趕製刺繡作品《柿柿如意》。
張春梅是湖北十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鄖西手工刺繡的代表性傳承人。這幅作品呈現了牛郎、織女在柿子樹下甜蜜摘果的場景,兩隻喜鵲振翅起飛,增添喜慶與靈動。
鄖西地處湖北西北部,漢江重要支流天河穿境而過。因天河存在,鄖西聚集大量七夕習俗文化資源,由此成為中國七夕文化之鄉、中國喜鵲之鄉,是七夕文化的重要傳承地。二0一四年,「七夕節(鄖西七夕)」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鄖西七夕節以實物遺存和豐富儀式為載體。」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孫傳明介紹,其習俗包括一系列乞巧儀式和活動,例如請織女、比巧工、做巧食、放河燈等,形成獨特且完整的習俗文化體系。
其中,擁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的鄖西手工刺繡,又叫「織女繡」,是鄖西七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在鄖西,牛郎織女的故事深入人心、代代傳頌。」張春梅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介紹,她十六歲跟當地老人學手工刺繡。創作作品多以「七夕」為背景,如《男耕女織》《鵲橋相會》等系列掛畫,再現牛郎、織女從相知、相愛、分離到再相會的過程。
「刺繡圖案以動植物、自然元素和文化符號組合而成,蘊含祈福納吉的寓意。」張春梅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繡製的服飾、手工布包、小掛飾、掛畫等頗受歡迎。
「在鄖西,古老傳說有看得見、摸得著的依託,七夕文化的傳承保護有深厚土壤。」鄖西縣傳統文化研究者鍾建華表示,穿城而過的天河,呼應故事裡分隔牛郎、織女的「天河」;石公公、石婆婆、金釵石等山石景觀,每一處都能與傳說情節相對應。如今,許多習俗融入日常生活,代代傳承,展現強大生命力。
鄖西縣文化館館長、鄖西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劉潔靜表示,七夕習俗融入日常,可觸可感,因而有了溫度與煙火氣。七夕習俗中,不僅藏著對「勤勞巧思」「忠貞堅守」等品質的認可,更傳遞著樸素的精神力量,承載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嚮往。
發麵、揉麵、塑形、點染……七夕節(鄖西七夕)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西霞正帶著徒弟一起製作乞巧花饃。
「乞巧花饃,可不是簡單的麵食,是跟著老輩的手藝、融進了日子裡的講究傳下來的。」她向記者介紹說,比如發麵,得用老麵引子;揉麵,得反覆揉上百下,才筋道。捏花瓣,指尖得輕,邊轉邊捏,才能有自然的弧度;點繡色用的則是天然食材。
「麵糰裡揉的是民俗,捏的是念想。把對日子的盼頭、對姑娘們的祝福裹進去。」陳西霞介紹,牡丹瓣瓣分明,寓意姑娘像花兒一樣俏;石榴籽粒飽滿,盼著多子多福、日子紅火。
陳西霞的徒弟中,最小的十一歲。「每年乞巧節,大家相聚一起比著做花饃。我相信,這手藝就像這發麵一樣,能一代代『發』下去,旺下去。」她說。
「要推動七夕節從文化遺產變為中外交流的情感橋樑。」孫傳明表示,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因文化淵源對中國傳統七夕文化接受度很高,手工刺繡、花饃製作等「可觸摸的民俗」,將成為連接文化與情感的紐帶,讓海外受眾在具象體驗中產生深度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