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觸中華)烘籠子 胡樹勇

「烘籠子」是我小時候蒿坪河鎮村人在冬天普遍使用的一種取暖工具。

蒿坪河人對於冬季取暖盡顯智慧。

這種智慧表現在靜態取暖和動態取暖,也體現在利用取暖資源的不同類別上。

所謂靜態取暖,就是石炭灶爐子和石炭地爐子,這是在家中利於本地出產的獨特礦產石炭,在廚房灶爐子和堂屋地爐子中使用,解決了靜態取暖的問題。而動態取暖就是人在離開家裏到外面勞作之時的取暖,「烘籠子」就是一個絕好的移動式取暖工具。

老早的「烘籠子」是用竹篾編織成的圓椎柱形取暖工具。就是用竹篾編織一個上部圓形、有拳頭大的格子,而後下部收縮成圓柱,也有格子,高約一尺多,底部放置一個圓形平底瓦盆的器具。而後在圓形面頂上再編一個半圓形竹篾提手。

把雜木燒成的「火釋炭」(一種雜木燃燒透後斷掉氧氣形成的輕質木炭,易燃)放置「烘籠子」盆底中,用火柴點廢紙就能引燃,再把彼時山裏農民燒成的「鋼炭」(優質木炭),放進「烘籠子」,蓋在燃紅的「火釋炭」上面,「鋼炭」就會被逐漸引燃,最後燃紅。

這就是冬天蒿坪河移動的取暖工具。說好聽是取暖,說土話是「烤火」。冬天裏這「烘籠子」好處很多。

小商販要在家門外擺攤設點販賣東西,天寒地凍,有一個這樣燒得紅彤彤的木炭「烘籠子」,一兩人大半天的室外取暖就沒有一點問題了。

在家裏,「烘籠子」還是輔助或者備用取暖設備。比如石炭添新炭後,就暫時沒有大火烤火取暖,這時候就用得上「烘籠子」了,尤其是家中有年齡大的長者,或者孕婦和「月母子」(哺乳期母子),冬天取暖更離不開「烘籠子」。

另外,「烘籠子」上面罩子還可以烘烤加熱餅子等物品,以及烘乾嬰兒的「尿片子」(尿布)。一擦乾淨,多種用途。

那時候,學生在學校冬天也沒有取暖設備,基本上無論農村還是集鎮學生,早上人人手中都提有一個「烘籠子」去上學,學校也允許學生帶這種取暖工具。

現在想來有些好笑,到了冬天,蒿坪河的「學娃子」(學生),人人肩上除開斜挎一個自製的布書包(學生雙肩包大概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才普遍使用),還手提一個「烘籠子」,這種形象是不是很搞笑?

後來,鐵絲多了以後,有人就不用竹篾編織「烘籠子」,而改用鐵絲編織,這樣的鐵絲「烘籠子」既結實又比竹篾編織的安全,竹篾編織的「烘籠子」火大了容易引燃竹篾。此外,鐵絲「烘籠子」也有兩道半圓形鐵絲提手,便於使用者提起「烘籠子」行走。

「學娃子」提起這鐵絲「烘籠子」就把它變成了一個課餘運動器具,他們右手提起「烘籠子」向前揚起,而後迅速向上再向自己背後連續揚起,旋轉一周,再旋轉一周,不停旋轉,裏面的木炭和炭灰因為高速旋轉和慣性,而不落下一點木炭和灰燼,木炭因為高速旋轉帶來的風而加速燃燒,不到幾圈,木炭火就越燒越旺。

也有膽子小,旋轉不到位,速度不夠的,那「烘籠子」的木炭和炭灰就會落下一些甚至全部掉下,也無大礙,只是一場驚嚇,逗得周圍同學嬉笑而已。

於是,冬天清早天還沒亮,集鎮周邊農村的學生就提着「烘籠子」,斜挎書包往學校走來了,他們或者獨自一人,或者幾人結伴,走小路,走田邊路,有時候不小心一腳踏在結着薄冰的「泡桐天」裏(冬天灌有水沒種植的田),就會打濕棉布鞋,到了學校,就要用「烘籠子」烤鞋。

天擦亮後,走在大路上,他們看到「烘籠子」火不旺,似乎快滅了,膽大的學生就會邊走邊摔揚起「烘籠子」旋轉,膽小的就半揚半摔不成圓圈,讓「烘籠子」火焰起死回生,火焰燃大。

這是一個小孩看到多麼生動多麼有意思、但經歷過的人想起來內心卻有幾分心酸的畫面。

這場景多麼遙遠又多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