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旅程如同航海,充滿挑戰與機遇,教師需要清晰的思考和積極的心態,才能引領學生駛向成功的彼岸。行為心理學大師丹尼爾‧加利曼(Daniel Kahneman)的雙系統思考模型:系統一(快速、直覺)和系統二(慢速、理性)為理解決策過程提供了重要框架。在繁忙的教學實踐中,過度依賴直覺的系統一容易落入思考陷阱,如果能多運用系統二的理性思考,便較能以成長型思維擁抱不完美,成就更好的自己。
一、覺察思維的雙重奏:系統一與系統二的協奏
加利曼的雙系統思考模型揭示了人類思維的精妙之處。系統一如同經驗豐富的舵手,憑藉直覺和經驗快速應對日常教學中的大量資訊和決策,高效地處理常規事務。然而,如同依賴慣性航行的船隻,系統一易受認知偏差的影響,例如確認偏誤(偏好支援已有觀點的資訊)和可得性啟發式(高估容易想到的事件的概率),從而可能導致判斷失誤。
系統二則如同精密的導航儀,需要集中注意力,運用邏輯推理和分析,做出更理性、準確的決策。它如同繪製精確航線的工具,幫助避開潛在的風險。然而,系統二的啟動需要消耗更多認知資源,如同需要更多能量才能驅動更複雜的導航系統。在高壓的教學環境中,教師更容易依賴系統一,憑經驗和直覺做出判斷,而忽略系統二的理性分析,從而更容易落入思考的陷阱。
覺察系統一和系統二的存在,是提升教育效能的第一步。如同航海家需要了解船隻的性能和海況,教師需要意識到直覺並非總是可靠的,並有意識地啟動系統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例如,當學生表現不佳時,避免立刻歸因於缺乏學習動力,而應運用系統二,探究其背後的原因,例如學習方法不當、家庭環境影響或學習障礙等。
二、突破框架,拓展多元思考路徑:繪製更廣闊的教育藍圖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如同地圖上的固定航線,限制了視野。同樣地,同一種資訊以不同的呈現方式對最後的判斷也會帶來不同的影響。例如,向家長描述學生的學習情況時,強調進步能激勵家長更積極地參與教育;而只關注不足則可能導致家長失望甚至沮喪。
而要避免框架效應,則需要培養多元思考路徑,如同探索不同的航線,發現更優的路徑。在處理學生衝突時,不應偏聽偏信,而要全面瞭解情況,傾聽衝突各方意見,才能做出公正的判斷。此外,參考其他教師的經驗和建議,如同借鑒其他航海家的經驗,能拓展思考視野,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突破框架,擁抱多元思考,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需要因材施教。持續學習和反思,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生的需求,找到最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繪製出更廣闊的教育藍圖。
三、從錯誤中汲取智慧,以成長取代自責:在反思中不斷精進
航海過程中難免遭遇風浪,教育之路上也難免犯錯。重要的是如何看待錯誤,並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加利曼指出,人們更容易記住負面經驗,這種「負面偏誤」會放大錯誤,使我們陷入自我懷疑。如同航海家需要從失敗的航行中總結經驗,教師也需要積極看待錯誤,將其視為成長的契機。
犯錯時,避免急於自責,而應冷靜分析原因,思考如何避免重犯。用改錯代替自責,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從錯誤中學習,不斷精進自己的教學技能。
四、擁抱不完美,以成長型思維引領教育之旅
教育之路充滿挑戰,保持積極心態至關重要。追求完美固然重要,但過度追求完美反會成為負擔。如同航海家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教師也需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允許自己犯錯,並從中學習。
擁抱不完美並非放棄追求卓越,而是以更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挑戰。持續學習和反思,才能在教育之路上走得更穩、更遠。不斷學習新技術,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
放下完美主義的枷鎖,才能釋放更大的能量。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挑戰,以包容的心態理解學生,以學習的心態提升自我,才能在教育的舞臺上綻放光芒,成就卓越的教師,引領學生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結語:不完美,更精彩
教育是一場充滿愛與責任的旅程,教師的成長之路永無止境。運用系統二的理性思考,突破固有框架,從錯誤中學習,擁抱不完美,我們才能以更積極、更智慧的方式引領學生,成就更好的自己,也成就更美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