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第三大城慕尼黑(Munich)的市區,旅遊、行政、大學共冶一爐,只要在這個大長方形範圍走一轉,便可一窺全豹。
旅途起點是市中心瑪利恩廣場,先從鄰近的聖母教堂開始,這座教堂歷史悠久,1468年興建,需時二十年完成,其藍色圓頂雙子塔,高逾一百米,成為市內建築物的極限,任何新建樓房都不能超過這個高度限制。
進入瑪利恩廣場,遊人由早到晚,水洩不通;最宏偉的建築是市政大樓,哥德式,莊嚴黯啞,正中是挺拔鐘塔,每到中午,鳴鐘四十三響,窗口會有穿着華麗民族服裝的玩偶跳舞,吸引公眾守候圍觀。
舊市政廳在廣場一側,同是哥德式,矮而小,立壁色彩比新市政廳更簇新光潔;廣場中央擎天一柱,是國家紀念碑,碑頂處女瑪莉的雕像金光閃閃,她在昔日霍亂流行時,因庇蔭普羅大眾,而受到敬仰;碑畔是銅魚噴水池,白花花的水柱迸射不輟。
走出廣場,便是熱鬧的縠物市場,常設大量小販攤檔,售賣服裝、蔬果、紀念品等;周圍密集很多咖啡座、酒吧和不同種類的食肆,是遊人用膳、醉酒、消閒、購物的理想場所。
穿過昔日防禦工事的伊穆爾閘門遺址,迎面是偌大的歌劇院廣場,統帥堂坐鎮邊隅,是座三拱門平頂涼廊,廊內有舉旗雕像,代表拿破崙年代的巴伐利亞將軍,廊前有一對勇猛的石雕雄獅;廊左是一列連綿筆直的宮殿建築,曾是皇室貴族的居所;廊右是聖卡杰坦歌劇院教堂,面壁金黃,雙鐘樓互倚,與遠處同一模式,同有雙塔的純白聖路易斯教堂,遙遙輝映。
廣場對開直走,是望不到的路德維爾大街,寬敞開闊,兩旁櫛比鱗次的四五層樓房巨構數不勝數,計有樓前端坐四尊人像石雕,蔵書一千多萬本的巴伐利亞圖書館,作育無數英才的慕尼黑大學、音樂表演殿堂的皇家歌劇院、宏恩醫院、開揚的聖彼得教堂等等。
道路一角,特別留下幾幅佈滿纍纍彈痕的紅磚牆,作為二次大戰盟軍與納粹激烈搏鬥的見證;通衢末段,橫亙一幢浮雕凱旋門,門頂站立一個巴伐利亞戰士,駕馭四頭獅子拖曳的四輪馬車,氣宇軒昂,威風澟澟;凱旋門下是三個拱門,組成一個安全島,來往車輛只能沿門旁穿越。
走完長街,迎面是髹上長幅油畫,紀錄巴伐利亞歷史的拱門牌坊,伴有巨大笨重的圓塔樓;穿過塔樓,建於十七世紀的宮廷花園在望,是一個鳥語花香的寧謐世界,碧綠的草籬,青翠的野地,修葺整齊,清新亮麗;園內一行行草畦,間隔成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庭園,設有噴水池,和大量長椅,供遊人閒坐憩息。
花園的中心焦點,是圓體綠色上蓋,拱門相間的黛安娜神廟,廟內中空,沒有任何擺設,只是門洞有雀鳥浮雕,亭頂的黛安娜銅綠雕像,令人聨想與古希臘女神的淵源;坐鎮宮廷花園的經典建築,是邊陲長列透明幕頂幕牆,正中為六根科林斯柱支撐,灰藍圓穹,古今結合的巴伐利亞洲公署,署前石階,立有路德維希皇帝的騎馬雕像;公署昔日是軍械庫,現今是辦公樓和博物館。
這幾條由高大椴樹相夾的道路空間,太大太廣,行程幾逾兩哩,停停走走,加上每到特色建築必進內瀏覽,上級下斜,極費腳骨力!即使在宮廷花園長時間歇息,也難以回氣。
最終打道回府,郤找不到巴士,要重走一次,疲憊不堪,別有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