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拿天」持續影響中國北方 專家籲加強高溫風險防範

 【中新社北京七月十六日電】近期,中國東北、華北地區民眾經受了一波悶熱天氣洗禮。北方持續數周的「桑拿天」何時結束、高溫高濕天氣未來會否成為北方夏季「常客」等問題引發討論。

 據報道,進入七月,華北、東北地區的高溫高濕天氣持續,北京的相對濕度一度高達百分之八十五至百分之一百,再搭配攝氏三十五度以上的高溫,這種「地獄組合」會讓人類體感溫度飆升至攝氏四十五至五十度,接近威脅生存的危險閾值。

 「往年北方的濕熱天氣一般要等到『七下八上』的華北雨季時期,但今年提前了十多天到來。」中國氣象局研究員、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鄭志海亦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按照標準,從二0二五年七月五日起,華北就進入了雨季,比常年偏早十三天。「今年應該算是特別異常的一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整體北抬的時間比往年同期明顯偏早。」

 「副高就像一口大鍋,正罩在我國的中東部地區上方,長時間不動,導致近地面的熱空氣持續積聚難以擴散,這就是『熱穹頂效應』。」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室主任王國復如此形容。

 今年中國高溫天氣總體呈現高溫日數多、出現時間提前、影響範圍廣和極端性強等四個特點,且在北方地區更加突出。鄭志海預測,華北、東北地區的「桑拿天」可能將一直持續到八月中下旬,總天數預計會比常年偏多十至二十天。

 「根據最新統計,目前超過歷史同期高溫極值的站點,大部份都在北方。曾經北方的避暑勝地也紛紛加入高溫行列,比如漠河、承德等地。」王國復說,從中長期來看,未來,中國北方的高溫高濕天氣將會更頻繁出現。「火爐」向北,東北地區增裝空調也可能成為一個趨勢。

 「不同的地理環境、生活習慣以及當地人對高溫的認知與風險防範意識完全不同,因此受高溫災害的影響程度也有明顯的區域差異。進行氣象災害防範時,應充份考慮到這一點。」王國復強調。

 七月二日,國家疾控局與中國氣象局聯合發佈了首個「全國高溫健康風險預警」。七月十四日,第二個預警發佈。

 「東北、西北等非傳統高溫區的健康風險也被納入預警。」在許小峰看來,這是中國公共衛生與氣象部門針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一次跨領域協作,本質上反映了以公眾健康風險為關注點的預警機制升級。

 許小峰認為,高溫已成為「沉默」的公共健康殺手。氣溫的不斷上升,給人們的身體和精神都帶來無法忽視的壓力,特別是老年人、兒童和慢病人群,在高溫高濕環境中面臨的健康風險更高,不僅會導致中暑和脫水,還可能加劇心血管疾病、呼吸係統疾病的發生,甚至影響心理健康。

 王國復指出,今年入夏以來,北半球多地高溫災害嚴重。多位專家提醒,歐洲很多國家與中國北方地區的緯度相近,未來須進一步加強國內針對高溫風險的公共科普與教育,讓每個人都真正意識到,極端高溫對健康的衝擊遠比想象中要更嚴重。「高溫真的會致死,熱射病或重度中暑離我們並不遙遠。」許小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