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多項指標釋暖意

 【中新社北京7月14日電】【中新社記者劉文文從官方近期發佈的外貿、消費、金融等關鍵領域數據中,可以洞見中國經濟運行的多重暖意和積極信號。

 外貿韌性持續顯現

 海關總署14日發佈的外貿「成績單」顯示,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站穩2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台階,創歷史同期新高;外貿進出口實現連續7個季度同比增長,連續9個季度運行在10萬億元以上。在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下,這份外貿答卷尤為亮眼。

 今年以來,中國官方積極施策,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一系列舉措為外貿打開了新空間。業內分析指出,儘管外部環境仍存不確定性,但隨著政策效應持續釋放,中國外貿的活力與動能有望得到進一步激發。

 內需潛力不斷釋放

 外貿穩中有進的同時,內需潛力也在持續釋放,消費動能呈現回穩態勢。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指出,近期消費回暖主要受益於三大因素:一是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強力支撐;二是「6.18」網購促銷活動的有效拉動;三是假日消費保持良好態勢。

 國際研究機構也關注到中國消費的積極變化。巴克萊研究團隊在其報告中指出,「中國消費表現超預期上升。」今年前5個月,中國零售銷售數據有四次超出市場預期,這得益於今年升級的「以舊換新」補貼政策效果超出預期。

 金融支持力度加大

 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經濟回升向好提供了堅實的流動性支撐。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顯示,6月末,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同比增長8.9%和8.3%,增速分別比上年同期高0.8和2.1個百分點。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閆先東指出,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平穩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有力支持實體經濟回升向好。

 近年來,中國持續多次降準降息,貨幣政策效果不斷積累。展望下半年,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在美聯儲可能進一步降息、國內通脹保持溫和的背景下,中國貨幣政策有望保持寬鬆取向。

 生產端暖意漸濃

 生產領域釋放出經濟動能增強的積極信號。6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49.7%、50.5%和50.7%,三大指數均較上月有所回升。國泰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梁中華指出,製造業景氣度暫趨穩定,尤其採購指數反彈,體現出企業對外部因素擾動的適應能力增強。

 生產端的積極信號,也體現在產業升級的加速推進和新動能的持續成長上。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首次雙超1500萬輛,展現出實體經濟的韌性;以DeepSeek為代表的技術突破,推動「人工智能+」向製造業全鏈條滲透;前5月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同比大增56.9%,表明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

 業內認為,隨著新質生產力培育深化,製造業向「智」轉型、向「綠」升級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預計下半年生產端將繼續保持擴張態勢,新動能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或將進一步提升。

 當前,中國經濟在複雜外部環境中頂住壓力,供需兩端同步改善,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經濟運行「穩」的基礎持續夯實,「進」的動能加速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