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牧引水多管齊下 甘肅尕海湖面積增逾五倍

 【香港中通社蘭州7月12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譚暢)水鳥翻飛,甘肅甘南碌曲縣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草原一望無際,濕地相伴相生。「2025海外華文媒體甘南行」近日便踏上這片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海」。

 尕海湖雖以海冠名,實際上是甘肅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海拔約3470米。但任誰也無法想像,這樣一片高原湖泊竟曾因過度放牧、水土流失等因素,三度乾涸,尕海濕地亦萎縮變乾,最嚴重時湖面面積不足500公頃。

 該保護區是黃河上游最大支流洮河的發源地和水源涵養地,被譽為「黃河蓄水池」。為讓碧波重現,當地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築壩引水、生態補水、退牧還濕等,以恢復尕海湖水域面積。其中,「禁牧」相關措施總共實施了約9年。

 尕海保護站管護員仁欠說,從2014年開始,保護區實行「全禁牧」相關試點項目,即全年禁牧,為期五年;之後則開始「半禁牧」,每年5月至10月為禁牧期。

 那麼,以畜牧為生的保護區牧民在禁牧期又如何維生?仁欠指,「全禁牧」時期內,相關項目會給保護區內牧民的草場以補貼,每畝補助100元人民幣,連續補助5年;「半禁牧」期間,則每畝補助40元人民幣。

 各措施多管齊下,保護區的生態系統發展亦欣欣向榮。尕海湖水域面積現時已穩定恢復至2700多公頃,增長超五倍;沼澤濕地亦恢復至1.2萬公頃,水源涵養能力提升兩成,年增涵水經濟價值逾5000萬元人民幣。而禁牧補償、退化草地補播等措施,令植被蓋度提升15%,產草量增加20%,實現生態保護與牧民生計的雙贏。

 與此同時,保護區還迎來了「物種回歸」,濕地動物從數十種增至109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黑鸛種群數量,也分別穩定在80隻和150隻左右;水鳥總量維持在3萬隻左右的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