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留言)街頭趣聞錄  黃平安

六. 變味的禁酒令

最近,「禁酒令」應該是個熱詞。實際上,有關方面並沒有明確單獨發布所謂的「禁酒令」檔。而此次「禁酒令」的依據,據說是某條例中有這樣一句:「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檔菜肴,不得提供香煙,不上酒」。

其實,這一條說得很實在,很好理解,也很好執行。但在執行過程中,一些地方卻出現了「歪嘴和尚念經」的現象,層層加碼,搞得「草木皆兵」。前幾日,晚飯後在外散步,路遇兩位從外地回來探親的退休老幹部,便和他們打招呼,閒聊間還扯起了飲酒的話題。因為我和他倆很熟,原來都能喝個半斤八兩的。一提起喝酒的話題,他們都笑了,現在哪還敢喝酒啊。雖然退休多年了,但前兩天單位還專門打電話,要求他們學習「八項禁令」,不能在外聚餐,更不能在外喝酒。對此,他們既好笑又無奈。

表弟在外地某基層單位工作,電話中和我扯起這個話題,他也十分的無奈。這本是在工作時間禁酒的規定,他們單位的大小領導卻害怕出事擔責,便層層加碼,簡單粗暴地執行起「禁止在外聚餐」的土政策來。而他們單位又沒有食堂,在外邊食堂去吃吧,又怕被人扣個「頂風違紀」的帽子,被抓成了「典型」。他家離單位又比較遠,頓頓回家吃飯也很不現實,因此,他現在上班,吃飯都成了難題。

「禁酒令」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執行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花絮」,令人啼笑皆非。於是,便有人呼籲,不要把上面的好政策或斷章取義,或曲意解讀,或層層加碼,或矯枉過正,不要搞簡單地一刀切!這呼聲,相信也是當下很多人的心聲。

七.客套話

有時候,出入禮貌,親戚、朋友之間說幾句客套話很正常。對於這些客套話,可信,但不可全信。信了,有時就會遭遇尷尬。

我有個同事,人很隨和,人緣關係自然不錯,親戚朋友也都很信任他、喜歡他。他和很多家庭一樣,家有小汽車,又有摩托車。在縣城買菜、辦事他就騎車,下鄉辦事他就開小車。近來一段時間,我發現他上街辦事老是去騎共用電動車。我便問他,你的摩托車呢?他說,他二叔退休後,愛上了釣魚,見他經常下鄉,摩托車時常閒置着,二叔便要借用一下。他知道這是有風險的,但礙於情面,又以為他只是騎一兩次,便客氣地對二叔說,你騎吧,反正車子空着的。二叔不知這是他的一句客套話,高興地拿走了車鑰匙。

他和二叔同住一個社區,有時候他急需騎車,車卻被二叔騎走了。雖然他有小車,但在小城辦事,停車卻是個大問題。沒辦法,他只得經常去騎共用電動車。這種狀況延續了好久,他很無奈,但又不好直接收回車鑰匙。直到有一天,摩托車鎖壞了,他掏錢換了鎖,才順理成章地收回了車子的「所有權」。從此,那樣的客套話,他再也不敢隨便說了。

我也親身經歷過這種事。某日,幾位朋友小聚,推杯換盞,觥籌交錯,其樂融融。飯桌散場時,大李熱情地說:「大家難得相聚,明天我請客吧,地點還在這,我們不見不散」。大李也是性情中人,講義氣,好朋友。對他的邀請,朋友們也沒多想,就應允了下來。第二天下午,朋友們又準時聚在了一起。可大李是左等不來,右等不來,時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仍不見大李的人影,且連個電話也沒有。這時,幾位朋友才醒悟過來,這應該是大李說的幾句客套話,他們卻信以為真了。我趕快點了幾個小菜,幾杯小酒下肚,話匣子打開了,適才的尷尬才得以緩解。

看來,別人的客套話,聽聽就行,完全沒有必要當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