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成果上新 中國龍再添新形象
【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七日電】(記者李京澤、孫自法)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二十七日舉行二0二五年度首場重大成果發佈會,發佈兩項重要文物修復成果和一項「一帶一路」中外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合作成果,以及四項重要研究闡釋成果。
其中一項成果是已修復完成的雄安古州城遺址出土的兩件唐代陶質龍首。其中一件龍首,頭頂正中生出一根獨角,獨角上帶有六個螺旋「小犄角」,顯示出全新的龍形象,為中國龍文化研究提供新材料。
實驗室助理研究員劉勇介紹說,在龍首保護和修復過程中,考古工作者採用多視角三維成像、虛擬拼接等技術,經過無數次嘗試,才得以還原龍首原貌。
另一項為青海省烏蘭縣泉溝一號墓出土王冠保護修復成果。據悉,該王冠歷經千年,出土時整體已發生嚴重腐蝕劣化,幾乎「支離破碎」。
實驗室助理研究員黃希稱,考古團隊融合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尤其運用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保護修複方法,精準復原王冠本體與二千五百八十二顆珠飾。這是目前通過科學發掘、保護修復,準確復原的編串結構最為複雜、單體珠飾數量最多的古代禮儀性珠串組合。
還有一項成果聚焦「一帶一路」中外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在這一項目中,中國考古團隊進駐烏茲別克斯坦蒙扎鐵佩遺址,實施精細化發掘與現場保護協同工作模式,破解出土脆弱文物保存難題。
其間,考古團隊發現一枚帶有「五銖」字樣的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