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防範社會安全網失效的推論 承鈺
香港牛頭角樂華邨的悲劇像一面殘酷的鏡子,照出了香港社會的種種裂痕。當三歲女童拍閘哭喊的聲音穿透那道鐵門,我們聽見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破碎,更是一個社會對弱勢群體長期忽視的警鐘。這宗事件引發的討論不應止於「三歲孩童是否懂得報警」的技術性爭辯,而應深入探討隱藏在悲劇背後的結構性問題──我們的社會安全網究竟在哪裏斷裂了?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而言,要求三歲幼童理解死亡並採取求救行動,無異於要求嬰兒奔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建立基本語言能力的階段,對抽象概念如死亡幾乎沒有認知能力,更遑論要完成「辨識危機→尋求幫助→清晰表達」這一複雜的求助鏈條。那些質疑「為何孩子不會報警」的聲音,暴露出社會對兒童發展階段的驚人無知。但亦可以透過這種指責受害者的思維模式,瞭解到這正是我們長期忽視兒童權益教育的惡果──當一個社會連最基本的兒童發展常識都成為奢侈知識時,悲劇的種子早已埋下。
深入審視這起事件,我們會發現多重系統失靈的軌跡。患有三十年哮喘病史的單親母親、在囚的父親、獨居的母女──這個家庭結構本身就構成高風險群體的典型畫像。香港現行的社區支援系統顯然未能有效識別並介入這類高危家庭。鄰里關係的疏離更延遲了危機的發現,若非女童拍閘引起注意,悲劇可能被隱藏更久。同樣在香港,二零二三年發生過母親入院數月,一對智力有問題的五旬兄弟就在家中餓死的事故,三歲的兒童哪怕是正常智慧,大約亦是差不多的理解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