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不震)外賣平台的利益到哪兒?  聶風

 澳門的飲食界面臨不景氣,這種不景氣我個人解讀為:「不是人人享得贏利。」不似在疫情期間,那時人們大部分時間只能困守在澳門、困守在家中,所以一時之間外賣平台的冒起和發展,不過是時勢使然。

 然而,同樣因遭逢疫情而引發的社區隔離,亦令到不少本身做堂食的店,將生意重心轉投在外賣;亦令不少人的生活習慣有變,從堂食主義變為宅在家中叫外賣;亦令到有些本身不諳煮食,又或者未至於達到開店水平、未有經營食肆經驗或理論,甚至對經營食肆的想法過於理想化的人,投身於這行業中。

 如今社會變化,亦比以往急速,不少外圍因素影響著澳門的經濟,雖然飲食是剛需,但選擇上人們自然會偏向更實惠的、更值得大家付款的店。至於那些備受遊客青睞的店,亦各自有他們的原因,或者對旅客有新鮮感、或者價格大眾化、又或者真的花了不少廣告費……都總會有一個他們成功的模式,但大家又是否可以「照辦煮碗」?

 日前有商會人士在宴席間大談外賣平台收取商家高昂費用,令他們無利可圖。然而筆者個人有親身經歷,哪怕我打電話到店家叫外賣,還指明自取,但到頭來收取我的費用,與外賣平台收我的都一樣。那麼作為消費者,除非我選擇堂食,否則我又哪裡來任何動力不用方便的外賣平台?到底所謂的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的外賣平台暴利,又怎樣反映在自取外賣這件事之上?消費者看不到商家與平台之間的交易,只看到我們實質消費多少,用外賣平台我至少省時間、省油費,站在消費者角度這不是一件美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