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搞社團其實也是能學到東西的,原理就像在學校的時候參與課外的興趣班或學會。出來工作以後,社團的活動,就如同在職場以外另一條學習職業生涯求生術的跑道。到底要不要玩這個遊戲,其實真的很看個人,就像我大學的時候參加詩社,完全出於愛好,一方面可以多交朋友,另一方面也是真正能在交流的過程中刺激到自己的創作欲望。每個人在一個社團裏面都不一定有相同的追求,就像促進個人寫作這方面,一旦有些人收穫夠了或者一段時間過後覺得毫無幫助,於是慢慢就會在團裏面消失。畢竟也是個花時間換取收穫的活動,沒有收穫當然就不會活動了。
然而,待在時間長了,最終利益還是會有來有往,你吸收了社團的「天地靈氣」,總有一天社團就會要求你不能只顧自己的事,也要開始「理事」,往往到了理事的那天,社團活動就不再那麼好玩。如果我們依然停留在最初的個人需求,以絕對的個人主義來考量,從當理事的那天,差不多就是要和社團告別的時間。一旦理事,會發現搞社團要考慮的事情實在太多,商業社會樣樣都是錢,搞甚麼要似模似樣全部需要人,找經費、找人、協調事情,完完全全就像是一份正職工作。
很多人在這裏會開始思考,自己投資在社團(公司)到底能不能獲得理想的回報,可能是社會地位、可能是金錢,如何賣力?怎樣才被看見?要怎樣才算是有價值?都值得理事者去思考。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世上很多社團特別懂得利用會員,又特別不懂得給予會員成就感和獲得感。打生打死都是卒,沒有給予賣力者應有的尊重和滿足感,這就是梯隊建議有問題,最終社團的影響力就會在某個時刻無以為繼。從這裏看這不就是跟一間公司、一個機構的運營一樣嗎?所以說做社團也有好處,我至少學會認清怎樣才叫優秀的管理者,怎樣的「大佬」不要走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