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的雲朵》紀錄新疆棉農生活詩篇  高凱

 長達數月的沉浸式拍攝,摒棄所有解說,無採訪,甚至幾乎沒有被拍攝者正面鏡頭的畫面——在新疆阿瓦提縣廣袤的棉田中,《地上的雲朵》用「透明」的鏡頭編織了一部沒有劇本的、關於真實的土地與人的「生活史詩」。

 5月7日,紀錄影片《地上的雲朵》在全國院線正式上映。該片以極致的真實美學,將鏡頭對準艾爾肯和趙強兩個普通棉農家庭,呈現了一幅以「地上的雲朵」棉花的種收為線索,以此連帶出樸實而深厚家庭情感的新疆棉農生活圖景。

 「我們希望盡可能『透明』,雖然『只要開機,創作者的主觀就存在』,但是我們希望盡可能將這種因素降到最小。」在該片導演劉幗軼看來,真實的生活本身就是記錄的意義所在。

 此番光影「透明」記錄的努力自選材開始。據介紹,選擇阿瓦提縣是因為這裡是長絨棉之鄉,既有機採的陸地棉,也有手採的長絨棉,紀錄片可以拍攝得比較全面。影片聚焦的艾爾肯與趙強兩家人是長絨棉之鄉的兩個「非典型樣本」家庭。

 劉幗軼表示,這兩個普通棉農家庭處於當地中等收入水平,最終吸引鏡頭的是家人之間的情感。「種棉是他們的『營生』,而家人之間的情感正是令這份『營生』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原力,艾爾肯家和趙強家都是如此。」在劉幗軼看來,家人之間深厚的情感連接呈現了人類本真生活中最恒久的力量和溫度。

 影片中,從艾爾肯家棉田到其三代同堂的院落裡,女兒白爾娜即將離家求學帶來的別情處處流露,成為無形中始終拉滿的情感張力;趙強與管小燕夫妻間青梅竹馬的深情與默契則深藏於每一次對棉田、核桃樹收成的討論和對兒子的悉心照顧中。創作者通過大量生活場景捕捉,構建起立體的真實。艾爾肯家製作饢餅的細緻過程、維吾爾族婚禮上的即興歌舞、棉農在炕桌上的日常絮語——這些「煙火人間」的細節,既是當地風情的展示,更是生活本真狀態的還原。

 劉幗軼說,拍攝不是為了獵奇,而是耐心記錄生活本身的跌宕起伏。拍攝團隊在兩個家庭中前後駐守數月,從黎明前的院落到深夜的棉田,攝像機漸漸成為生活空間的「第四面牆」。這種「隱形」拍攝,使得艾爾肯一家與趙強一家逐漸在鏡頭前展現出最本真的狀態。「透明」的、全程無干預的拍攝方式成就了可貴的捕捉。白爾娜姐妹的枕邊絮語,趙強受傷後管小燕的焦慮等生活細節都得以保持著原生態的情感濃度,在「被遺忘的攝像機」前完整呈現。由此,也成就了紀錄片最珍貴的時刻。

 見證而不打擾,劉幗軼介紹說,面對「透明」鏡像收集到的海量素材,影片創作團隊以十幾次重看完整原始素材的「笨功夫」選擇最終內容。比如某個曾被認為冗餘的對話,可能在第十次審看時成為情感鏈條的關鍵齒扣,原本聚焦勞動流程的叙事,在反復打磨中生長出更豐沛的情感脈絡。這種「有機剪輯」,使得成片既保持紀實影像的粗糲質感,又具備詩性叙事的結構張力。

 一如白爾娜在此前阿瓦提縣舉行的該片首映禮上所言,「這部影片最大的意義是記錄了我們真正的生活。」以近乎執拗的真實性追求,《地上的雲朵》在新疆棉農的日常生活褶皺中記錄下了屬於生活的溫度與詩畫,在這部沒有英雄、沒有衝突也沒有結局的作品裡,那些生活本身的留白恰恰構成開放性的思考空間,邀請觀眾繼續凝視這片土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