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座府第文化博物館 傳承百年仁義家風

 【中新社南昌四月二十七日電】(中新社記者姜濤)位於江西省南昌市北郊四十餘公里的大塘坪鄉,坐落著一片佔地一百零八畝的贛派建築群──汪山土庫,歷經兩百多年的風霜雨雪,在歲月的長河中靜靜綻放其獨特魅力。

 汪山土庫,為史稱「一門三督撫」的南昌市新建區程氏家族籌資興建,迄今有二百餘年歷史。因其具有極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和優秀的家風家訓傳承價值,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府第文化資料,二零零四年被中國文聯、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府第文化博物館」。

 中新社記者近日跟隨曾負責搜集整理汪山土庫文史資料、出版《府第書香》一書的文化學者潘後軍,走進這座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探尋其中的文化密碼。

 談及汪山土庫的得名,潘後軍說,汪山是地名,土庫是府第在本地的別稱。「青磚黛瓦,封火山牆,這是一個典型的贛派建築,但它又融合了宮廷建築、蘇州園林等建築特徵。」

 上千間房舍飽含古人的生活智慧,五百多個天井組成「會呼吸」的生態迷宮,門前的三排金雞旗桿鼓勵後代矢志求學,這裡蘊藏著怎樣的仁義家風?沿著縱橫交錯的巷道穿行,潘後軍娓娓道來。

 「它的防火、防盜、防潮都做得非常好,每個房間都有架空的地板,因為透氣不會潮濕,下水暗溝四通八達,最終匯入門前的月亮灣,下再大的雨裡面也不會積水。」潘後軍援引史料稱,因其合理科學的佈局,建築內可以做到冬暖夏涼,晴無日曬,雨不濕鞋。

 步入稻花香館,潘後軍介紹,這裡以前是私塾學堂。「程家比較重視教育,很多程姓子弟到這讀書是免費的,如果有本事去參加科舉考試,他們還會提供資助。」

 參觀尾聲,來到程氏祖堂,牆上掛著許多寫有進士等字樣的牌匾。「程氏子弟凡考取功名,都要在祖堂掛一個匾,在門外豎一根旗桿,上面立個金雞,寓意金雞報曉。這對本人是個表彰,對整個家族後輩也是一種激勵。」

 當地民眾陳先生攜外地同學前來參觀,在他看來,汪山土庫蘊含著豐富的江西歷史文化。「這裡是南昌很有名的文化地標,一門三督撫,同學來了我想帶他看一看,之前國外來了朋友,我也會帶他們來,可以直觀地了解我們中國的地方文化。」

 二零二四年以來,當地啟動汪山土庫片區人居環境整治項目,首期進行了相關修繕和陳展增設。二零二五年三月,酒店餐飲、遊客中心的建設陸續啟動,並著力與數公里遠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動,共同打造旅遊線上的閃亮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