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間的互助是校園文化的重要部分,但需在適當界限內進行,班主任的要求應謹慎把握。
前不久,與同學家長聊天,聽到家長提起孩子的班主任,說班上有一位同學的媽媽病重,要求作為班長的學生幫助那位平時就不愛學習的學生溫書。這讓家長感到很為難,畢竟初中畢業班的孩子學業很緊張,如何幫一個不愛學習的同學,也不是孩子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的。
就這個話題,我也與其他家長提起,家長們都認為,這個不應該單純交給學生,應該要由學校或班主任來為那位學生提供幫助。
有人提出,幫助同學可以增強同理心,提升責任感,改善班級氛圍,營造友好的學習環境。但是,卻會影響幫人的同學學習進度,增加學習壓力。被要求幫助的學生可能感到焦慮,產生心理負擔。如承擔過多責任,就會影響情緒和學習動力。
有人建議,讓班主任提供更多的資源,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課程或考試安排,減輕學業壓力。社工可以協助學生及其家庭尋找社會資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學校管理層可協助聯絡外部資源,如醫療機構或社會服務機構幫助學生家庭。通知學校的心理輔導員,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
當然,話題一開,就有很多意見與建議。有的說,班主任想讓班長幫助那位同學和同學的家庭,就需要專業,尊重學生和學生家庭的隱私。徵得學生或學生家長同意,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情況來決定尋求哪方面的幫助,也可以同時與老師和同學溝通。而班主任要求同學幫助的做法,需考慮如果學生的家長病重,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情況。而且同學的幫助應該是自願的,班主任不應強迫學生幫助同學。
總的來說,班主任應評估學生能力,確保互助行為不影響學業和心理健康。適當的互助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並培養良好品格與社會責任感。最終,班主任應教會學生在互助中找到平衡,既幫助他人,也照顧自己。
另外可以鼓勵全班同學傾聽或陪伴那位不愛學習的同學心聲,找到問題根源,幫助同學學習的同時,也幫助同學解開所面臨的家庭困境。而適當的幫助能培養同學之間的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們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這些才是一個班主任要真正教給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