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地少人多,普羅大眾居住於陋室橫巷中,環境狹窄可以從一些居住的小巷透視出來,在澳門很多區域都有橫街窄巷,兒時其中一個玩意就是從狹窄的小巷中尋找新出口,為自己製造成功感,那時不會害怕迷路只恐有惡犬。那時代狗隻可以隨意走動,很少被主人用繩子拴住,現實中當然會偶然發生惡犬傷人事件,狗狗有攻擊性喜歡襲擊陌生人,而我們這些小鬼頭又喜歡穿街過巷,四處走動,所以被狗咬傷的事總會發生。狗的警覺性高會尤其是對陌生人,當牠聞到陌生人的氣味,牠們會大聲的發出警號狂吠甚至飛撲出來傷人。而咬人的狗狗便會被主人捆綁在屋內。所以當行到一些轉彎位都會特別小心,就是害怕惡犬突然奮力的撲出來傷人,這些童年陰影至今還在。
狹窄原指寬度小和範圍小,澳門的基層居住環境偏小,童年居住的木屋區就是居住環境非常狹窄和偏小的,現代人是很難想像那種惡劣的環境可以一家老幼同室,並且有些人家是人畜並生活在同一空間。
木屋區見縫插針的事多得,如兒時門口有塊大石便是我經常爬上去躺下的地方,因有兩名定無居所的單身漢,他們便想到將這塊石一分為二,他倆各自找來木板平放在石的一端,凌空的部份放上木條作支撐,經過他們的努力增加鐵皮和木塊下,石頭變成兩間細小的鐵皮木屋,這塊僅足夠小孩躺下的石塊,就變成他們的安樂窩。這就是大人常說的「窮則變」的道理。
社區的視覺狹窄是與大廈的擴建花籠有關,澳門有些街巷原本已經細小,過去當大廈入伙後業主為了令自己的屋子大些,便在外牆增設花籠擴大居所,很多時因小巷兩邊的樓宇同時都建有花籠時,令原本細小的巷里變得小而無縫,面對這種對戶緊貼伸手便可捉摸,令住戶個人私隱表露,與家人閒話家常也要提防,這樣的生活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