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日常)本來就不同   安好

一直提醒自己,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應當諒解、包容,待人接物時可適度因人而異。有了孩子之後,這種自我提醒會來得更自然。

媽媽們熱衷把適齡孩子湊在一起,既是讓他們學習與同輩相處,也是讓自己和同行者並肩奮戰。平日耳聞,覺得年紀相若的孩子,各種情況都相近:吃飯刷牙換片均不配合,愛尖叫愛哭鬧愛撒嬌找人抱。親眼所見,大大不同。兩個孩子一起進公園,一個立刻歡快狂奔隨便找一樣便玩起來;另一個則是微微加快腳步、先巡圈觀察再選喜歡的。爸爸跟孩子親親,一邊啄吻孩子小肚肚一邊開玩笑「吃了寶寶」。一個咯咯笑得不亦樂乎,甚至反過來「吃爸爸」;另一個起初還因微癢而燦笑着,突然大哭推開說不要爸爸,哄了好一會兒才順過氣來。沒有過去的不愉快記憶,只是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如此而已。

在學校、在職場、在社會,各式各樣的人有不同性格,再加上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見聞感悟,產生出那些五花八門的處事方式也就說得通了。

韓國有個廣告,用孩子飾演不同行業的工作者,說着孩子氣的對白,感覺份外可愛搞笑。倘若在工作中也能讓記得,我們也不過是性格不同的人,或許相處的時刻和內心的碎念都能夠有所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