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論壇學者分析貿易戰或惡化倡擴內需 關稅衝擊下人民幣可抓住機遇

 【香港中通社四月十六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梁嘉軒)第六屆香港大學中國經濟季度論壇十六日在香港舉行,活動聚焦中美貿易戰。其中有專家預料,新關稅政策拖累內地GDP增速,憂慮貿易戰繼續惡化,從關稅擴展到服務貿易等其他領域;認為刺激內需是應對的關鍵,穩住樓市有助刺激市場消費信心。

 本次論壇發佈《價格緩沖、風險緩釋與新動能孕育:當前中國經濟形勢與政策展望》主題報告。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實務教授毛振華匯報時指出,美國發動關稅戰其背後是「美國優先」的核心原則,他分析,美國希望增加關稅,推動製造業回流。其中,全球化美國跨國公司不斷擴張,但美國製造業佔本國GDP比重降至百分之十左右,而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發展未能惠及底層百姓,收入不平等問題不斷加大。

 他指出,對中國來說,加徵關稅對「三頭馬車」的出口造成最直接影響,中性情況下,即僅取銷百分之五十的報復性關稅,對GDP增速拖累約百分之二點一。然而在悲觀情況下即維持匯報當時百分之一百四十五的高額關稅,意味著對美國的出口基本停滯,拖累GDP增速約百分之三。

 為應對美國關稅對中國帶來的威脅,短期而言毛振華表示要「做好自己的事」,穩價格以創新為核心,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例如將低效、無效的基建支出轉為居民部門的消費補貼。同時促進房價、股價等資產價格止跌回穩,提升居民消費能力。

 全球貿易體系重塑香港仍會有新作為

 毛振華同時強調,全球貿易體係重塑下,香港的外貿、金融和旅遊等傳統優勢行業仍然會有新作為,更指出,中國內地仍然是香港轉口貿易的主要目的地和來源地,佔百分之五十九。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貿易戰可能繼續惡化,並從關稅擴展到服務貿易等其他領域。在場不少學者表示,要穩住樓市,才能刺激中國民眾的消費信心,從而擴大內需。

 論壇關注中國房地產市場、美國債務及貿易戰背景。港大經管學院助理教授李海石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其中一個動機是民粹主義,製造業對「美國精神」、「美國夢」極為重要,服務業工作無法吸納足夠多的低技能勞動者就業。

 其後舉辦的圓桌會議上,多名金融業界人士發表觀點,關注人民幣匯率、美國債務危機。

 【香港中通社四月十六日電】(記者 梁嘉軒)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實務教授毛振華在一個論壇上表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可為中國建立新的多邊主義貿易秩序提供了契機。關稅衝擊下,全球貨幣金融體系或面臨重塑,人民幣可抓住機遇。

 毛振華指出,特朗普先後通過利用規則,如簽署行政命令、總統備忘錄等,繞過國會正常程序,加速推進關稅政策的實施;其後更顛覆規則,破壞了全球「關稅不斷降低」的共識,對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貿易體系構成了顛覆性的衝擊,其最終目的是構建全球單邊貿易框架。

 然而,近年來,中國積極構建多邊經濟貿易框架,如「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毛振華提到,美國關稅亦推動中歐經貿合作破冰,例如中國與歐盟正加速電動汽車價格談判並重啟貿易救濟對話機制。

 「縱然從金融秩序來看,美元依舊佔據主導地位,然而關稅衝擊下,全球貨幣金融體系或面臨重塑。」毛振華認為,人民幣可抓住機遇,儘管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但從全球外匯交易額、國際支付金額佔比來看,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