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曾說過:「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快速閱讀、快速遺忘的時代。」這句話提醒我們,時代的改變不應成為放棄深度閱讀的藉口。當短視頻的喧囂中挾著碎片化的文字湧入生活時,我們是否還記得書本紙頁的觸感?是否還能守住「字字咀嚼,句句沉吟」的閱讀初心?因此在這個數字與經典交織的時代,我們既是浪潮中的逐流者,更應是書香的守護者。
經典作品承載著人類的文化和智慧,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而數字化時代並非經典的敵人,反而為文明傳承插上翅膀。依稀記得在準備保送的時候,我用微信閱讀軟件讀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電子書便利、線上討論和隨時標注的功能,讓我實現了隨時隨地讀書的自由。通過這本經典的經濟學書,我嘗試敲開了經濟學的大門,也對未來的大學生活提前做了準備。正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數字時代的萬卷書庫,確實讓「破萬卷」變得觸手可及。
然而,在這場數字洪流中也暗藏漩渦。除了電子書的普及,隨之而來的還有短視頻、碎片化快速閱讀的「興起」。碎片化快速閱讀似乎正在影響我們思考的能力,讓我們變得過於依賴短視頻。在許多網絡平台上,我們經常能刷到「十分鐘讀一本書」的視頻。這些把經典壓縮成一集又一集的小視頻,大大減少了我們的閱讀體驗。
寒假期間,我也曾通過短視頻「閱讀」了《局外人》,但看完後卻怎麼也代入不了情感。雖然經過主播講解,但我依然怎麼也理解不了書中想表達的觀點。於是,我決定把這本書完完整整地讀一遍。讀完全書之後,我似乎能瞭解主人公默爾索的獨特了。我在開篇「今天,媽媽死了」的平靜敘述中,彷彿觸摸到存在主義的內核。我認為在這個社會中,做自己是人生最複雜的命題。這樣的哲理只有親身品讀經典後才能獲得。正如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寫道:「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風景,而在於擁有新眼光。」那些被壓縮成知識膠囊的經典,早已在各種加工中流失了思想的筋骨。而我們要做的,是去真正瞭解經典,品讀經典。
守護書香,本質是守護與經典對話的儀式感。蘇軾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或許經典從未挑剔超載體,無論是電子書還是紙質書,真正需要守護的,是我們專注品讀的心。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我們更應利用好這便利性,瞭解經典,品讀經典,傳承經典。
數字載體拓寬閱讀邊界,紙質書籍沉澱思考重量。經典從不畏懼時代的洪流,它們永遠等待著我們去拾起那份「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的純粹,去成為那獨一無二的書香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