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孩子的心理問題 方婷
內地教育競爭壓力持續加劇,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北京兒童醫院作為全國首批開設兒童心理門診的三甲醫院,於去年三月單獨設立「拒絕上學門診」,專門接診因心理困擾無法正常入學的青少年。該門診運行十個月已接診近萬人次,就診高峰集中在初一、初三、高一、高三等升學壓力階段,焦慮、抑鬱等情緒障礙成為主要症狀。
據門診統計,全球約百分之十七點八青少年存在拒學相關問題,國內普通心理門診中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病例涉及拒學行為。副主任醫師李瑛指出,當學業中斷發生時,表明心理狀況已惡化至中度以上程度。臨床發現生物、心理、家庭、社會四重因素交互作用:部分家長急於通過醫療手段立即解決問題,甚至採取暴力手段逼迫返校,反而加劇親子衝突。
治療體系強調「庭參與式康復」。醫生會為家長提供《心身治療家庭計劃表》和《行為觀察記錄表》,前者規劃患者每週活動安排,後者追蹤作息與用藥情況。李瑛特別提醒,家長往往只關注顯著改變,而忽視微小進步,而正是這些細微改善構成了康復基礎。
經系統治療,約三分之一患者能重返校園或進入過渡性上學狀態,其餘需持續干預。醫院配套推出心理工作坊,幫助患者重建社交能力,協調家庭與學校的關係平衡。專家呼籲社會正視情緒問題,參考北京經驗建立系統性支援網絡,避免諱疾忌醫,同時強調心理困擾的可治癒性,宣導通過專業途徑化解危機。
在澳門雖然在競爭上未及北京,但心理問題或多或少在近年亦顯現出來,無論兒童又或成年人,都面對沉重壓力,如果政府可以正視問題,鼓勵大家正向對待,亦提供更多相關支援,或者能改善很多人的問題,甚至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