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北京四月十三日】(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莊恭百)「北京北京,我是杭州,再會!」近日,北京市民石鼎委托杭州網友向自己寄出了一封電報,收到信件後將其封膜處理,留作珍藏。
杭州和北京是中國內地僅存的兩個提供發報服務的城市。日前,杭州電報服務窗口──中國電信杭州分公司宣佈五月一日起全面停止當地電報服務。消息傳出,兩地市民不約而同去往發報處,異地市民則借助網絡尋找「人脈」代發,紛紛通過這一將消失的通訊方式給親人、朋友送出寄語。
「因平時有收藏的愛好,得知杭州電報業務將關停,便通過網絡找到了三位杭州網友給自己寄送電報,還請他們模仿諜戰劇中的對話方式來編寫內容。」石鼎分享道:「收到電報後,我去北京的電報窗口發了回信,通過電報我們聊到了北京的天氣、最近的心情以及彼此的學業和工作,建立了類似於『筆友』的聯繫。」
四月十一日下午,記者來到了北京唯一的電報窗口──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剛到營業時間,便已有四位男士在窗口處填寫電報單,隨後的兩小時內,又有七位市民現場辦理了電報業務。
「以前每天最多幾封,最近業務火爆,每天都有上百封,曾有女士一次性發了五十封電報,印象最深的是有人給自己發了封『生日快樂』。」工作人員介紹了電報發出的流程:「用戶現場填寫電報紙,字數限制在五十字內,每字零點一四元人民幣。交予窗口處統計字數、結清費用後,營業廳便將電報信息傳送給北京長途電話大樓,由其工作人員郵寄發出。」
張文祥和範禕暘從就讀的北京體育大學出發,跨越約十五公里來體驗電報業務,二人在窗口桌椅處字斟句酌達一個小時之久,期間還不忘用相機記錄下彼此填寫電報單時的模樣。
談起發出電報的思考與感受,張文祥說:「在落筆之前,自己會反復思索這些文字所承載的情感,以及朋友收到電報時的期待與閱讀時的心情,這種深刻的情感體驗是日常電子媒介無法給予的。」
範禕暘建議張文祥在電報中補充上能代表當下情境的信息,他說:「這樣收到它的朋友在很久之後再打開這封電報,便容易能回溯到當天的場景和心情。」於是,張文祥寫下「北京風好大」五字。當日,北京出現罕見的極端大風天氣,市氣象台發佈大風橙色預警信號。
現場辦理電報業務的市民紛紛好奇詢問工作人員將收到的電報封的形態。正在營業廳內辦理業務的趙磊(化名)聞聲而來,回憶起電報通訊的經歷,六十五歲的他打開了話匣子。「電報是過去最快的通訊方式,但按字收費,一封能抵一天的工資,因此一般有要事才會使用。看到電報紙,回憶起了在山西生活的很多事情,以後電報大概會被淘汰,年輕人來體驗一下也是很好的。」
不過,記者關注到,由工作人員傳送的文字并不會經過傳統電報的編碼流程,而是借助微信平台發送。面對記者的詢問,窗口負責人解釋道:「二0二二年以前,電報業務還在兩公里外的長途電話大樓內辦理時,有專職電報員操作電報機傳送信息。電報員退休後,這項業務便移至此地,也沒有能够操作電報機的人了,這是新舊更替的必然結果。」
「我學著網友給自己發了封『有急事速回微信』的電報留念。」石鼎說:「時代的車輪向前,電報的退場其實也是科技進步的體現,我并不感到遺憾。未來能在博物館了解電報的歷史,也是種很好的懷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