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中華鳥龍和中國華誕龍  孫自法

 古生物學家持續追蹤探索、社會公眾廣為關注的恐龍化石又有重要發現——中國科學家最近在熱河生物群研究發現兩類恐龍新屬種:屬於中華鳥龍科(原「中華龍鳥科」)的新種凌源中華鳥龍和全新屬種中國華誕龍。

 這項恐龍化石新發現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汪筱林和周忠和團隊聯合國家自然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合作者共同完成,他們對遼寧西部約1.25億年前的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發現的兩件保存完好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化石進行深入研究,命名了這兩類新的恐龍屬種。

 研究團隊依據中國華誕龍腹腔內保存的哺乳動物胃容物化石,以及中華鳥龍科不同物種的頭骨形態差異,首次系統闡釋了中華鳥龍科物種的生態分異現象,並探討其與華北克拉通破壞的潛在聯繫。相關成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

 論文第一作者、國家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裘銳4月8日受訪介紹說,此次研究的兩件化石標本分別發現於2000年和2004年,均產自遼寧凌源約1.25億年前的下白堊統義縣組湖相地層,化石包括軟組織和胃容物,保存精美近於完整。

 為解決包括凌源中華鳥龍、中國華誕龍在內所有「美頜龍科」物種的分類位置,研究團隊詳細分析中國已發現的所有歸於「美頜龍科」物種,並赴德國詳細觀察長足美頜龍、斯氏侏羅獵龍和不對稱小坐骨龍的形態特徵,並根據形態學觀察結果對前人發表的獸腳類恐龍形態學矩陣作出詳細修訂。

 裘銳指出,雖然熱河生物群中華鳥龍科的物種組成了單系群,但是它們的形態特徵及胃容物化石呈現出明顯的生態分異。中國華誕龍的捕食方式和捕食的獵物明顯不同於熱河生物群的其他中華鳥龍科成員。

 這次研究的中國華誕龍的腹腔內保存有哺乳動物化石的胃容物,包括兩種哺乳動物,其中一種顯示其是被整體吞食。

 結合中國華誕龍相對粗壯的牙齒、發達的下頜收肌附著面、強有力的頸椎,推測中國華誕龍可能是用嘴捕捉小型獵物,利用牙齒的強大咬合力迅速殺死獵物,然後將獵物整體吞下。

 汪筱林表示,熱河生物群的中華鳥龍科物種表現出明顯的生態分異,這一現象在中生代其他恐龍動物群非常罕見,而且這種生態分異在熱河生物群不僅見於中華鳥龍科,也見於其他獸腳類恐龍。

 研究顯示,華北克拉通的地質破壞在早白堊世的華北和東北形成許多小型且孤立的裂谷盆地,這些孤立裂谷盆地加劇了物種間的競爭,可能是熱河生物群獸腳類恐龍分異度極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