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陽臺正對面,是鬧市區,抬眼望去,滿滿的市井煙火氣。
一位修鞋匠經常在對面街邊擺攤修鞋,一臺手搖機器,一包針頭線腦,就是他的家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修鞋補鞋的人少了,他的生意也明顯清淡了一些,有時候大半天也見不到他接到一單生意。
也許是生活所迫,不管生意多麼清淡,他每天照舊出攤,風雨無阻。那天,雨說下就下,有趕路的,有避雨的,街面上突然間顯得混亂起來。補鞋匠趕快收拾東西,準備離開,可豆大的雨點已經落了下來。
離他幾米遠,就是某單位的辦公樓。一位穿着工作服的中年人從大門裏走出來,他迅速幫老人把東西搬搬到屋簷下,並招呼老人在屋簷下避雨。只見中年人指指點點,比比劃劃一陣,幫老人在屋簷的角落處重新鋪開了攤子。老人像是很感激的樣子,雙手合十表示感謝。辦公樓前的屋簷足有兩米多寬,擺在角落裏小小的修鞋攤子,看上去很不起眼,對高大的辦公樓來說似乎沒有甚麼影響。
自此,這個屋簷下的角落,就成了老人固定的攤位。老人每天就像工人上下班一樣,早出晚歸,從不間斷。這雖然不是門面房,但可擋烈日,避風雨,還不用花一分錢。老人整天樂呵呵的,看樣子,他對這樣的「安排」非常滿意。
一次,我的一雙鞋有點開膠,扔了又覺得可惜,忽然看到了窗外不遠處的修鞋老人,便準備拿去讓他黏一黏。老人接過鞋子,微微一笑,啥也沒說,便開始修起來。他動作非常熟練,不到三分鐘,就把鞋修好了。我問他多少錢?他仍是沒有言語,只伸出了兩個手指頭。我有點摸不着頭腦,旁邊一賣菜的大姐說,他是聾啞人,聽不見你說話,他給你比的是兩塊錢。
我恍然大悟,掏出兩元零錢給他,並給他比了個大拇指,誇讚一下他的好手藝。回去的路上,我在想,一個聾啞修鞋匠對於這家單位來說,沒有一絲一毫利益,甚至還有人會說影響單位形象,但他們似乎沒想那麼多。對於單位來說,是舉手之勞;而對聾啞老人來說,則善莫大焉。
我仰望着高大的辦公樓,心裏又多了一分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