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耀鋒提書面質詢 關注內港片區發展規劃

 【特訊】立法會議員馬耀鋒三月二十日提出書面質詢,全文如下:

 內港是本澳歷史悠久的碼頭區,見證城市經濟發展的變遷,但隨著產業的轉移,內港片區的經濟活動逐漸式微,留下不少特色建築物作為片區歷史的回憶和見證。有別於周邊歷史世遺的人頭湧湧,內港片區更顯冷清,政府如何透過城市規劃,串連周邊歷史片區發展,重新盤活內港的社區和經濟活力,成為澳門居民及該區中小企的熱切期望和共同目標。

 根據《澳門城市總體規劃(二零二零至二零四零)》,當中明確指出要規劃建設融入防災、減災、救災元素的的沿岸商業街及水岸公園,提升內港經濟活力,呼應建設「一河兩岸合作軸帶」,並構建海濱長廊以連接媽閣至筷子基北灣。《海域規劃》中亦明確提出相關發展願景。惟有關方案提出多年,社會亦持續跟進相關進展,但由於一直未有詳細規劃,導致發展停滯不前,現時在內港周邊開展多年的工程,亦僅是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內港的發展遠景仍有相當大的距離。事實上,內港長年受水患影響,區內樓宇老舊,「一河兩岸」中對岸的發展速度,以及未來輕軌西線的走向等,政府亦有必要盡早並優先制訂中區-2及中區-3的詳細規劃,為未來各項重要建設發展奠定具體基礎。

 另一方面,相關片區圍繞內港碼頭的發展,留有大量碼頭及倉庫等建築樓群,至今仍承擔起本澳六成貨櫃運輸量,是確保民生物資穩定的重要港口。政府早於二0二二年就內港碼頭的存續和發展進行討論,但後因疫情影響而未見下文。早前有社會團體反映碼頭使用壽命已接近極限,其整合和改造亟待推進,但《澳門城市總體規劃(二零二零至二零四零)》中對內港片區碼頭的未來方向未見提及,詳細規劃又未有具體時間表,政府有必要考慮是否應設立專題項目,以解決內港碼頭的逼切問題。最後,除片區規劃外,短期內如何透過有效的引客入區措施,提振內港一帶的經濟活力同樣重要。現時大三巴、議事亭前地一帶廣受觀光旅客

 歡迎,而「媽閣塘片區」亦在休閒企業發展下成功引入多項熱點和國際級的藝文展覽和特色活動,但緊鄰兩點之間內港及下環一帶卻缺乏有效連結,期望當局能加強對兩點,乃至媽閣、內港碼頭二十三號及二十五號建築群以及福隆新街等多個歷史片區之間的串連措施,提升區份內的藝術特色及商業元素,以利用現有且成熟的旅客資源盤活舊區經濟。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政府提出在內港沿岸發展商業街、水岸公園及海濱長廊的建設方案,卻一直等待詳細規劃的制定而未有任何進展。因應特區政府自二零二二年起每年啟動一項詳細規劃草案的制訂工作,而內港的基建建設、片區活化及「一河兩岸」發展等皆因缺乏詳細規劃而未能啟動,請問當局會否將中區-2及中區-3作為下一個制訂詳細規劃草案的區份,以推動內港片區發展願景?

 二.針對有意見反映內港碼頭急待整合改造,惟現時同樣因沒有任何規劃,而拖延了內港的未來發展進程,請問當局會否考慮成立專責小組並設立專題項目,以盡早解決內港碼頭發展的逼切問題?

 三.就現時來澳旅客大多集中內港、下環區域兩端,且旅客入區消費的成效不彰的情況,請問當局將如何加強聯動串連的工作,實現其範圍內的媽閣、福隆新街、內港碼頭二十三號及二十五號一帶的歷史片區之間有效連結,以帶動區內旅客流動,盤活舊區經濟活力?◇

<上月下月>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