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醫院)二十四節氣喝水養生法

 根據中醫理論,水有養陰補陰、滋陰生津的功效,合理喝水能有助養生。相反,若喝水不足,身體便有機會出現缺水問題,例如便秘及代謝功能變差等情況。

 一、何謂合理喝水?

 傳統中醫認為喝水量應因人而異,主張「按需喝水,順應需求」,如脾陽不足的人士,亂喝水可能會加重脾陽受損或喝水太多易形成痰飲病。一般的建議是「體重每公斤乘以三十毫升」就是一天的攝水量。如天氣熱,出汗量大可以再多補充適量的水份。喝水亦應以緩慢、少量、多次的方式進行,不宜一次大量喝水以造成身體負擔。此外,中醫同時重視「天人合一」及「順應自然」的觀念,認為養生之道應遵從一年四季氣候變化,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為基礎調節喝水養生習慣。

 二、二十四節氣與喝水的關係

 1.春季

 立春:萬物始生、陽氣生發的春季已經到來。

 雨水:每年正月十五前後,降雨增多。

 驚蟄:天氣日漸轉暖,氣溫還是普遍偏低和乾燥。

 春分: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易犯春困,可多做深呼吸及運動。

 清明:為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時節,養生要注意護肝。

 穀雨:雨水增多,濕氣較重,肝氣當令,要注要意調養肝氣。

 春季時節早晚較冷,風邪漸增,常見口舌乾燥現象。春天適量增加喝水量可緩解口乾舌燥的問題。因春季屬木,與肝相應,所以養生要注意調養肝氣。同時,春季肝氣盛,亦易克脾,故應重養肝脾兩臟。中醫理論中提到「肝藏血、脾統血」等觀點,適量增加喝水能促進血液化生充足,使「肝有所藏,脾有所統」的功能得以正常運作。

 2.夏季

 立夏:雷雨增多,天氣轉熱,要顧護心神和精神調養。

 小滿:氣溫明顯升高,雨量增加。

 芒種:氣溫明顯升高,天氣炎熱,要注要多喝水。

 夏至:為盛夏的開始,盛夏出汗多,易耗失津液。

 小暑:即「小熱」已到來,開始天氣炎熱。

 大暑: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候,亦是陽氣最盛的時節,人體出汗較多,易出現耗氣傷陰的情況。

 夏天天氣炎熱,氣溫較高,人體汗出較多,因此要多喝水補充身體水分,夏季養生要注重水份的「滋養」,以保持人體充足的水份,維持體內良好的臟腑功能,但注意不能喝冰水,以免損傷脾胃之氣而引起胃脹不適或腹瀉等問題。

 3.秋季

 立秋︰秋天即將到來。雖然天氣逐漸涼爽,但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仍不容忽視。

 處暑︰炎熱即將過去,氣溫逐日下降,燥氣明顯,肺易受傷。

 白露︰氣溫下降,濕度尚大,多露水,涼爽的秋天來了,此時要注意養肺。

 秋分︰意味著秋天已過了一半,氣溫逐漸下降,開始步入深秋季節,要預防秋燥。

 寒露︰天氣轉寒,隨著寒氣的增長,萬物亦逐漸蕭落。

 霜降︰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陽氣從收到藏的過程。

 秋天存在「秋燥」的問題,燥邪為盛,極易傷人肺陰,易出現咽乾、皮膚乾燥、感冒咳嗽等情況。古人有「朝朝飲水,晚晚蜜湯」的說法,秋季時節宜注意潤肺養胃,以免加重秋燥。建議最好少量多次喝足水補充水份,能緩解秋燥,幫助潤肺。

 4.冬季

 立冬︰為冬季第一個節氣。此時草木凋零,萬物活動趨向伏藏休止的狀態。

 小雪︰開始降雪,提示陽氣潛藏,陰氣漸盛,氣溫降低。

 大雪︰開始出現大幅降雪的天氣,應做好防寒保暖措施,以增加禦寒能力。

 冬至︰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的時候。

 小寒︰最寒冷的日子已來臨。進補宜食溫。

 大寒︰是寒氣最重的節氣,此時應保持心境平和,安心養性,以順應冬季「封藏」的特質。

 冬季氣候乾冷,室內暖氣和空調會加重人體水分流失,皮膚及鼻腔乾燥更甚,故適量補充水份是必需的,但要注意喝水宜飲和暖溫開水,不宜飲涼水或冷水,以免損傷體內的陽氣,且水溫不能太熱,以免過燙的水破壞食道黏膜,造成對身體不利。◇

 科大醫院

 中醫部

 林業欣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