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上三五好友,到雄安商務服務中心尋環XLOOP商業環廊淘幾張黑膠唱片;下班後,到24小時書屋享受閱讀樂趣;週末時,在中央綠谷踢一次足球……雄安新區設立八年來,一個個新場景為這座新城帶來更多活力,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新人」。
「雄安一直是『第一選擇』。雄安新區設立時,我剛上大學,那時就想著未來是不是可以來這裡發展。」2024年,剛畢業的陳賽鋒以硬件工程師身份加入中國鐵塔(雄安)科技創新中心,從事「北斗+5G室分」地下空間高精度定位導航系統相關研究,也在親身感受著「未來之城」的建設脈搏。
回想起畢業季時,陳賽鋒和女友在「京津冀1小時生活圈」的地理半徑內,以「人才政策座標系」展開測算:雄安新區實實在在的人才補貼、集聚央企總部與科創機構的產業生態,以及低密度的街巷格局、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等種種細節,讓他們最終將「安居票」投給了雄安。
和陳賽鋒一樣,2021年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的李超宣也選擇了雄安。如今,他已成為雄安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的一線「架橋人」。
作為雄安人才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人才引進專員,李超宣感覺自己像橋樑一樣,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人才。「比如,我們小組去年為雄安白塔幼兒園引進了首位美國外教,幫他辦理了有關手續,並協助他快速適應在雄安的生活。」
李超宣所在的工作小組中,大家都有海外生活經歷。「與外籍人才溝通時,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的需求。雖然工作具有挑戰性,但更有成就感,家人也很支持我來雄安。」李超宣說,目前,其所在公司七成以上員工為「90後」。
2024年,累計有170餘位院士以及827所(次)高校、668家(次)科研院所的相關人才到訪雄安,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裡放下行囊,成就夢想。
「我們將全球總部落戶在雄安新區,是看好這裡的創新生態。」作為落戶雄安新區的第一家獨角獸企業——梅卡曼德(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CEO邵天蘭解釋說,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的特點是環節多、鏈條長,涉及多樣化的跨學科技術。雄安有針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專業政策,還有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要素匯聚。
「我們的研發團隊既有行業資深專家,也看重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希望他們帶來新想法。」邵天蘭說,目前,雄安新區的產業佈局以高端高新產業為主。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產業等均是全球市場極具發展前景的行業。這些新興領域為年輕人提供了多樣機會。◇(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