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訊】持續進修發展計劃自二零一一年推出,至今十多年內,為鼓勵本地居民終身學習,提供了極大的支持和誘因,推動發展學習型社會,助力個人和經濟的多元發展,不論是坊間意見還是調查研究,皆肯定持續進修發展計劃的成效。立法會議員羅彩燕認為,為應對社會經濟和人口結構轉變,建議政府吸納社會意見,並提出三點優化建議,一優化進修發展計劃的靈活性,允許親屬的轉移使用,二擴大部份專業認證或報讀高等課程的資助金額,三則考慮長者群體的「終身學習」可轉化為「樂齡樂活」項目,並將適用範圍延升至橫琴,乃至國內其他省市,以促進長者退休生活的身心健康,推動銀髮產業發展。
倡參考醫療券允許親屬間可轉移使用
羅彩燕分析指,數年前曾有針對持續進修發展計劃成效的研究調查,報告中指出有近八成參與計劃之市民認為其六千元的資助金額並不足夠,尤其是年齡介乎三十五至五十四歲群體,具一定教育程度或社經地位的專業人士,畢竟考取專業認證、報讀高階課程,包括文憑、碩士及博士等延續式課程費用高昂。而另一方面,亦有不少市民因為年齡、家庭、工作關係等因素,未能夠善用資助,從而形成「想讀唔夠錢、有錢唔去讀」的矛盾現況,雖然未至於浪費公帑,但不免形成資源錯配,未能最大程度發揮計劃原意。
社會上亦有不少聲音認為,不少人士和長者缺乏學習動機,繼而可能白白浪費資源,甚至可能衍生以虛假課程來套現的不法現象,建議應該將相關資源轉化為刺激消費措施。她認為政府對相關計劃經過多次的優化和調整,亦不斷完善機制以杜絕濫用,且計劃原意有別於經濟援助,故此她建議政府應適時檢討和優化計劃,尤其應參考醫療券的使用方式,允許直系血親二親等內的轉移使用,例如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間的轉用,爺爺嫲嫲、公公婆婆也可轉移給孫子女使用。其計劃透過增加靈活性,既能符合計劃原意,亦能夠持續推動終身學習的良好社會風氣,以鼓勵市民繼續終身學習,並且可以減輕不少父母供子女讀大學的費用。
增資助、擴範圍助本地人才培養向上流動
羅彩燕指出,隨着澳門經濟結構轉型,並講求多元發展的趨勢下,對人才需求和要求標準不斷提升,特別是跨專業發展、多語言、大數據、AI智能科技、多元技能等。而中共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夏寶龍主任,亦寄語澳門要「打造高端人才集中地」,故此羅彩燕認為除了人才引進之外,特區政府應更加重視本地人才培養以及向上流動,。故此她建議政府應針對考取專業認證準照、報讀高階課程等,適當擴大資助金額,以減輕市民的昂貴支出,並且應該研究進一步利用持續進修計劃,配合本地多所高等院校和企業資源,以及灣區城市的教育和產業資源,讓計劃能夠開展、涵蓋和容納更多的專業多元課程,例如牙醫助理、3T治療人員助理、無人機編程等專業課程,以增加就業職位、職業出路和向上流動機會。
引「樂齡樂活」專項活動關懷長者身心健康
與此同時,她續指出澳門經已進入老齡社會,繼而加重了社會照顧及醫療的支出,並且衍生出隱蔽長者、厭世輕生、「孤獨死」等棘手現象,她認為既然持續進修計劃亦鼓勵長者終身學習,不如善用和調整計劃範圍,透過專業機構或組織引入「樂齡樂活」的專項活動,開展多元有趣、攀山涉水的靈活戶外教學,以取代枯燥且固定的課室學習迎合長者的特性,關懷其身心健康。並且秉持「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方式,促考慮將計劃之適用範圍延伸至橫琴以及灣區多個城市。她指出「樂齡」的目標是「快樂學習、樂而忘齡」,透過善用計劃引進長者移動教室,可豐富長者晚年退休生活、促進社交、文化交流互動,突破長者與社會距離和隔膜,減少社會悲劇發生之餘,亦有助推動銀髮產業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