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逐夢九天——中國商業航天抓住「黃金機遇期」 宋晨 梁姊

 新春伊始,我國巨型星座組網穩步推進,一批新型號火箭蓄勢待飛,我國商業航天抓住「黃金機遇期」,創新再升級。

 創新部署:實現從「0」到「1」的突破

 2024年11月底,我國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建成並成功首發,商業航天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零的突破。

 從「0」到「1」,標誌著商業航天真正形成執行發射的完整能力,補齊了商業航天的缺口,更見證了我國在航天領域的創新部署。

 《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提出鼓勵社會資本步入航天領域,商業火箭和商業衛星公司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2024年,商業航天作為「新增長引擎」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地方產業協同加速佈局。

 「新型舉國體制推動科技創新,商業航天的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加速聚集,為行業發展奠定基礎,並在多領域實現突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箭專家範瑞祥說。

 從頂層設計到地方實踐,一系列推動商業航天發展的政策規範不斷出台;北京、上海、廣東等十餘個省份密集出台專項支持政策,形成多個商業航天產業集群,構建完整的產業體系;通過政策聯動和資源整合,全國範圍內的商業航天產業協同正在形成。

 向新而行:推進從「1」到「N」的轉型

 多家商業航天企業探索運載火箭的回收和重複使用並取得進展,驗證火箭垂直起降飛行試驗陸續成功;目標成為「萬星星座」的千帆星座及GW星座衛星相繼發射升空……

 「我們計劃朱雀二號等火箭在未來兩年穩步進入商業運營階段。」藍箭航天創始人、CEO張昌武說,朱雀三號可重複使用火箭去年已完成10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相信在未來幾年內,商業航天領域將出現火箭可重複使用技術大發展的「高光時刻」。

 一封封捷報,標記著我國商業航天向新而行的腳步。

 江蘇深藍航天有限公司創始人霍亮感到,隨著政策支持從「基礎能力建設」轉向「引導創新突破」,低軌衛星星座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產業鏈重構,火箭、衛星迎來需求「井噴」,商業航天產業加速從「項目制」向「服務制」轉型。

 銀河航天的合作伙伴,從2018年的100多家增長到現在的1300餘家,供應鏈涵蓋精密加工、鑄造、電子集成、能源、機電、材料等領域。

 「商業衛星正從『少量定制模式』向『批量模式』轉變,像生產電腦一樣生產衛星正逐步成為可能。」銀河航天首席科學家張世傑預測,低時延、低成本、廣覆蓋、高可靠的衛星互聯網,將在未來成為我國商業航天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商業雷達遙感星座,航天宏圖研發的女媧星座在軌衛星數量已達12顆,為我國智慧城市、水利安全、災害預警提供「太空支持」。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等十餘個境外項目,也得到女媧星座的「安全護航」。

 「民營商業航天力量日益壯大,未來還將產生更多技術亮點。」航天宏圖聯合創始人廖通逵充滿信心。

 厚積薄發:展望從「跟跑」到「領跑」的蛻變

 無論是可回收重複使用火箭投入使用進入「倒計時」,還是商業衛星大規模組網進入「進行時」,我國商業航天成績斐然,潛力無限。

 與此同時,不少業內人士也指出,商業航天發展目標不僅是更多的火箭發射和更為密集的衛星組網,而是搭建起覆蓋全鏈條的商業航天產業生態,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蛻變。

 「『國家隊+企業』的模式正在成為商業航天領域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九州雲箭董事長季鳳來表示,兩者協同發展不僅能夠加速航天技術迭代升級,還能推動航天應用場景的多元化和商業化落地。

 「商業航天是典型的重資產、高風險行業,需要政策、技術和資金的多重驅動。」

 「期待能有更多耐心資本加入這個行業。」

 「希望投資結構向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傾斜。」

 ……

 根據計劃,朱雀三號、力箭二號、智神星一號等一批新型號火箭將在今年密集開展首飛任務;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二期項目於1月正式開工,計劃新建兩個液體火箭發射工位。

 政策引領,厚積薄發。創新,讓我國商業航天加速騰飛,逐夢九天。◇

<上月下月>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