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澳門作為自由港與單獨關稅區在國家雙循環中意義及作用」 倡打造澳成國家雙向開放橋頭堡

 【專訪】澳門學者同盟主辦,「一國兩制」在澳門:理論與實踐──澳門作為自由港及單獨關稅地區在國家雙循環格局中的意義及作用學術座談會昨日舉行,會上探討如何利用澳門自由港優勢助澳門多元發展。

 有關座談會昨日上午十時假萬豪軒酒家萬寶廳舉行,中聯辦研究室主任管延斌、澳門學者同盟會長駱偉健、副會長唐繼宗、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長柳智毅、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志峰、澳門城巿大學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葉桂平、澳門大學憲法與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蔣朝陽、理工大學、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主任冷鐵勛、創新發展研究會會長林志軍、社會治理研究學會會長婁勝華等出席。

 其中,駱偉建表示,澳門回歸二十年經濟得到迅猛增長,但亦面臨了一些困難和挑戰。澳門自由港是非常突出的優勢,但需要考慮如何充份發揮相關優勢,為澳門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動力,研討會正是從不同層面探討澳門自由港優勢。

 駱偉建指出,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澳門作為國家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應當思考如何利用自身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在國家「雙循環」格局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發揮作用。

 唐繼宗表示,本澳作為單獨關稅區,可助力國家分散風險,以及做好人才以及投資的中轉樞紐角色。

 澳門經濟學會柳智毅理事長表示,面對當前複雜嚴峻的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形勢,澳門自由港地位及單獨關稅區的作用將會更為突顯。他建議結合國家「雙循環」戰略部署和澳門「1+4」適度多元產業發展規劃,積極發揮澳門內通外聯作用,將澳門打造成為國家雙向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同時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注入動力。

 婁勝華指出,澳門在國家「雙循環」格局中發揮作用的過程中,還存在着一些政策衝突,在推進澳門與灣區內地城市在民商事規則銜接過程中,應考慮如何消除衝突性政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