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與妹妹共進午餐的時候,她問起:「何時是鬼節(盂蘭盆節)?」我說:「大約農曆的八月底,其實踏入農曆七月,鬼門大概也有點打開了也說不定呢!」說到盂蘭節來源,有以下的典故或說法。根據《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連,由於其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以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即使運用法力給母親飯菜,可是到母親咀邊便化為焰灰,目連傷心之餘,大聲向釋迦牟尼哭救,釋迦牟尼便指引他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時,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功德,幫助其母脫離餓鬼,最後,目連的母親也得到解脫。另一個相關說法,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所舉行的盂蘭盆法會,會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祈求身體健康。
在澳門,普遍認為農曆七十四是盂蘭節正日,而整個農曆七月則為鬼月,我們在這段期間,有些人會在路邊祭祀,向亡魂燒紙錢街衣,施食,希望死者可以得到安撫。當然,我們也會通過拜祭祖先或先人,藉以庇佑家宅平安。同時,在鬼月期間,也流傳了一些本地特色的文化及禁忌,如不要靠牆邊走、不宜嫁娶、晚上減少外出或避免夜歸、小心不要碰到路邊的祭品、也不要隨便亂說話等。
一些資料顯示,原來,在日本也有盂蘭盆節,原本也是農曆七月十五日前後的日子舉行活動,是一個迎接祖先靈魂和拜祭,再送走祖先靈魂的節日,現在很多地區都把活動延至新曆八月中才舉辦活動,日本的八月份,氣候已步入夏未秋初,屬於落葉的季節,日文稱為「葉が落ちる(はがおちる)」,也是第一批由北方遠渡而來的雁子造訪之季節,日文寫作「初雁(はつかり)」,因此八月份稱為「はづき」,漢字寫為「葉月」。《日本書記》齊明天皇三年(657年)七月十五日條有記載「辛丑,作須彌山像於飛鳥寺西,宜設盂蘭盆會。」,到了平安時代中期,盂蘭盆節變成貴族的年中節日。日本盂蘭盆節的祭品,除擺放季節的農作物外,還有麻薯、團子、米飯,以及蓮花、茄子、菊花、掛金燈等造型的落雁和菓子。日本的盂蘭盆節還有一個「生見玉」的習俗,在江戶時代的陸奧國白川領,家中子女會在盂蘭盆節這天外出抓魚,煮給健在的父母吃。現在的奈良縣及兵庫縣等地,很多父母健在的家庭還保持在盂蘭盆節吃鹽烤鯖魚的習俗。此外,在盂蘭盆節期間,京都的和菓子店會推出描繪五山送火的和菓子,山形縣庄內地區,會在佛壇掛上夏天特有的掛金燈、茄子、瓜果等造型的乾菓子。透過以上內容,我們可以大概了解一些日本的盂蘭盆節與我們平常知道的不同之處。◇
圖片來源:網上
https://sweetmoonblog.wordpress.com
https://www.facebook.com/MiracleLife.Cheri
https://www.facebook.com/sweetmoonspiritual
https://www.facebook.com/artcheri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