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立法議員施家倫、宋碧琪、李良汪昨日下午假民眾建澳聯盟會址,總結第七屆第二會期立法會工作。繼續關注民生各方面的問題。
施家倫表示,全澳七個服務處共舉行三百三十六次的市民接待日,以及八十四次市民座談會,針對社區市民關注議題進行九個專題調查報告,同時,亦舉辦超過三百次探訪弱勢家庭。在過去一個會期,一共接到五千八百三十六宗市民求助個案,其中跟進完成個案二千九百一十八宗,需要持續跟進的個案有六百四十五宗,各類諮詢個案二千二百七十三宗。從接獲的求助類別情況來看,反映物價持續上漲,對家庭經濟帶來負擔;營商環境變化,部份中小微企壓力大;部份居民收入下降,疫情失業再就業遇到困難。同時反映,現時澳門經濟環境雖然有所好轉,但目前大部份市民收入水平還未恢復,居民的生活壓力大,整體消費力有所減弱。
宋碧琪表示,經過三年疫情,不少基層居民真是手停口停、坐食山崩,現時的收入又不足以應付高通脹、高物價、高利息,生活真是壓力巨大。特區政府提出未來要進一步增加最低工資,並要推動公務員加薪、呼籲大企加薪,這些是有利於提升居民收入。但不能遺忘的是澳門弱勢群體,尤其長者、殘疾人士、低收入居民,這些更需要特區政府在財政安排上得到重點關注,為此,建議特區政府要積極推動調升養老金、殘疾金、援助金等,幫助更有需要的居民增收抗通脹、緩壓力,以進一步提升生活水平。
李良汪稱,近期多項公共工程因部門缺乏與社會溝通、施政透明度不足或未有清晰交待公帑使用,而引起社會質疑。包括黑沙水庫設置觀音雕像、石排灣地段興建「專家住宅樓」、新中央圖書館不設公共停車場、修復路環石排灣圓形地聖母像及拜苦路碑等,均由於事前未有清晰交待、事中未作詳細說明而阻礙工作落實,甚至影響社會對政府施政的信心。而近期多宗引起社會爭議的事件,再次揭露政府官僚思維與施政陋習,相關情況不單對居民造成影響,更窒礙政府改善施政的步伐。尤其部份政府官員及部門領導在回覆議員質詢時,亦只敷衍了事,影響議員依法履行監督施政的責任。
他又稱,未來除了繼續推動各項有利社會發展的公共政策、持續反映並跟進民生訴求,並將加大力度監督特區政府施政及官員履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