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市情懷之紅街市  圖文/趙潔

 2022年3月27日,為配合整治工程,紅街市結束八十六年營運歷史,暫別街坊兩年。時至今日已過去一年,這讓我也回想起去年今日到紅街市感受街坊們不捨暫別的場景。

 那天是3月26日,離27日收場只剩下一日,發現不少全家人一起到街市留影的,或朋友相約某個檔口留影的,或與檔主隔著檔位自拍的,或往二樓尋找背景來個特殊藝術拍照的,讓我也感受到澳門人濃厚的人情味和對街市深厚的不捨感情。特別是見到有位阿婆說:「細細個就跟著家人到紅街市買餸菜,是童年的美好回憶。」可見像阿婆那樣對紅街市的感情與和家人親情聯繫在一起的人不在少數。

 小城街坊們對陪伴自己一日三餐的紅街市感情深厚可見一斑,一家大小,扶老攜幼,甚至幾代人一起走進紅街市,買上些肉魚海鮮蔬菜等,爭相與檔口小販合個影。這些場景成為去年小城最熱鬧的話題,彷彿小城人人都成了攝影師,紛紛記錄紅街市暫別街坊前的一點一滴。

 紅街市,位於澳門半島的罅些喇提督市東街、高士德大馬路、罅些喇提督大馬路(提督馬路)、罅些喇提督市北街之間。對不了解的遊客來說,遠看還以為是一座博物館,也常見街口遊人拍攝外景的。深入了解,才知街市大樓長達44米,寬20米,樓分三層,一、二層寬敞闊大,第三層狹高如塔,這種裝飾性較強的街市建築,也襯托出澳門與眾不同的一面。

 據市政署網介紹,紅街市是由葡國人祖利奧.阿爾伯圖.巴斯度(Julio Alberto Basto)為此街市的設計者,飛南第(B. de Sena Fernandes)負責工程結構,由Wong Lam和Tse Shing負責繪畫。整個設計以現代主義建築藝術手法,把街市設計成一個平行六面體的三層展覽館形制,中間有拔高兀立的鐘樓,平面為兩軸對稱佈局,四個房角各設角樓,外牆用凹槽方柱護壁,牆上開出一大排寬大的矩形大窗;圍繞街市的是有露天回廊的圍牆。

 整座建築宏偉壯觀,建築線條全採用直角線,逐漸後縮升高,營造出簡潔明快且堅實沉穩的風格。是一個具裝飾藝術的,特別講究的典雅瑰麗建築。由於用維多利亞建築「裸露紅磚,不用批盪」的元素,故外牆在色彩上營造出最耀眼奪目的藝術視覺效果,是澳門現存少有的裝飾藝術建築,加上其正門對著罅些喇提督馬路,故老居民統稱提督街市,其外牆為紅色,俗稱「紅街市」,因而取代了提督街市的名稱而流行開來。1992年,紅街市被評定為具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而受到保護,成為本澳唯一仍然維持原有公共街市用途且被評為不動產類別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

 與澳門的其他街市一樣,售賣魚鮮、肉類、瓜菜和雜貨,式樣俱全的紅街市,雖然價錢比其他街市略貴,但隨著附近街區的發展,人口增加,前來買餸的街坊從未減少,反而越來越多。加上街市周邊攤檔多,售賣日常生果食品種類齊全,往往會出現人頭湧湧的場景。

 至今已有八十七載的紅街市,除標誌著澳門街市現代化的一個里程外,亦展現了澳門城市發展的另一面。期待明年今日紅街市八十八歲的街市重啟,迴歸街坊們對靚麗熱鬧舒適紅街市的買餸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