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案頻生弒父殺母更有一家三口跳樓 香港自殺率高出全球三點三 疫下每四位港人中有一人焦慮抑鬱

 【香港中通社十二月二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張明臻)年關將至,香港發生多起疑似因精神疾病引發的縱火、弒母等倫理慘案。人口稠密、生活繁忙、節奏急促,港人承受壓力,面對種種挑戰,精神健康問題值得關注。

 十一月三十日,一名五十歲女性被發現藏於家中床下暗格,身上多處淤傷已死去數日。該名死者二十五歲兒子涉嫌謀殺被捕,被捕人有暴力傾向等精神病記錄。十二月一日,位於灣仔一間住宅突發大火,居內八十九歲及五十三歲男子證實死亡,但二者胸口皆有刀傷,疑似兒子照顧臥床老父壓力大,弒父後自殺。九月,更有中年男子因陷入財困,拖累年邁父母一家三口相約跳樓案件等。

 香港人口現時達約七百三十萬,疫下精神健康問題備受關注。

 焦慮症、抑鬱症是香港最普遍的精神健康問題。有調查指出,在香港平均每七人便有一人曾經歷心理健康疾病;每四位港人就有一位面對焦慮或抑鬱症,是全球平均的二點五倍。

 香港情緒健康學會會長,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對香港中通社記者分析,二0一九年的社會事件和持續近三年的新冠疫情,令很多香港人身心俱疲,不少港人情緒都遭受到海嘯式的衝擊,港人精神健康指數已經連續五年不合格。

 而近期類似案件頻發,她認為與患者不能及時覆診,病情復發有很大關係。林美玲指出,精神類疾病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疫情又產生連鎖效應,生活壓力、經濟壓力,令患者病情加重,但公立醫院不能及時就診,排期至少一年半,十八歲以下兒童往往要等候更久,導致很多患者病情複發或加重,才會釀成悲劇。

 疫情洗禮下,青少年、中年、老年沒有一個年齡段逃得過高壓力風險。

 網課時代,學童的社交、學習環境轉變大,加劇情緒問題,但卻甚少求助;中年人作為家庭支柱,承擔巨大經濟壓力;長者外出受限,長時間居家或增加長者對社會的疏離感。

 有調查估測,二0二一年香港自殺率為十二點三(每十萬人計算,下同);較世衛去年全球標準化自殺率九高出三點三。今年香港自殺個案由二月下旬開始攀升,至三月下旬達兩年高峰。

 林美玲建議,公眾教育要加強推廣,讓大眾明白甚麼是精神健康,有壓力如何放鬆等;如果患者初期有緊張,睡眠不好就立刻跟家人說,仍有問題就需要看專業醫生。

 過去十年,公立醫院精神科服務病人人數上升百分之四十五,但精神科醫生人數僅增加百分之十六;即平均每十萬名市民只有五點二名政府精神科醫生,遠低於眾多中高收入國家每十萬人有十五名精神科醫生的水平。

 林美玲認為,公立醫院的精神科服務現在難以滿足基層市民的需求,需要多一點支援分流。長遠來看,精神科醫生人手不足,則需要加強留人才、引人才,因為培訓一名合格的精神科醫生時間非常長。

 其實,特區政府明顯注意到疫下市民的精神健康問題,近年在精神健康服務方面大幅增加資源,二0二二至二0二一年度此範疇佔醫管局總開支百分之六至五十六億港元,過去五年撥款上升了百分之二十三。精神健康調查也較往年更加頻密,目前,香港正進行為期四十二至五十一個月的大型精神健康調查,調查工作將於明年首季完成。

 精神病患者需要的不只是藥物和治療。精神健康政策必須要多管齊下,應多體察民情,並配合社會變化,力求全方位改善市民的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