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應該是能引領我們積極面對人生   培正  林樂禧

最近,我讀了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書中的她在出生十九個月後,因為患了一場大病,使她永遠失去了光明和聲音。文字的主要脈絡,主要呈現的是主人公在失去聽力和視力後,如何走出黑暗與孤寂,以及憑著自己驚人的毅力,終生致力協助殘疾人士的事業。她希望藉此改善殘疾人士的生活環境,並爲他們迎來接受教育的機會。終其一生,她曾周遊世界各地,更成爲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文學學士的盲聾人。

這本書讓我最為深刻的篇章是〈大學生活〉,文字記載了她由於生理方面的缺陷,對於繁重的功課感到非常的吃力,但她卻沒有向不幸的命運低頭。反之,她經過無數的風雨,以驚人的毅力走完了她人生的道路。

這也讓我想起聖經老師,跟我們分享關於尼克·胡哲的故事。尼克是一個天生沒有四肢的人,可是他臉上永遠掛著自信的微笑。後來,他也成爲殘疾人士勵志的演講家,造訪世界各地進行演說。正如海倫·凱勒在書中說過,「我要把別人的眼睛所看見的光明當做我的太陽,把別人所聽見的音樂當做我的交響樂,把別人嘴角的微笑當做我的幸福。」可知道,人的一生總會有挫折,總不可能事事順心。就像海倫和尼克的故事,他們依然樂觀向上地生活。對有殘疾的人士來說,雖然他們難以看見天空,但仍然勇敢抬起頭來,向著明天的生活出發。

那麼,現在的我們呢?我們會不會只要遇到一絲的困難就選擇退縮,碰到一點點挫折就倍感灰心。要知道,身體上的殘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上沒有一個堅强的念頭。縱使現在,我們遇上這突如其來的疫情,很多人比起我們,更是處於逆境之中,為的是要保障我們的健康。因此,我們是否更應該積極面對,懂得在谷底中再次站起來的道理,這樣才能有機會走向成功。

讀完這本書,我更明白能夠如常的學習,是一件多麽可貴的事。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個健全的人。同時,我們能有機會珍惜家人,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幸福。我堅信,即使在將來遇到挫折,我也會勇敢的接受命運的挑戰,努力爭取贏得生命中的光明。這就是該書留給我最大的啓示。正如蘇聯作家高爾基所說:「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所以,我們要多讀書,更要讀好的書,這樣文字便能給予我們啟發,讓我們能擁有生命最為光亮的底色。◇